清明有奖征集|清明忆父母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4-01 阅读次数: 4232

垂柳依依,烟云朦朦,又是一年清明节,人们纷纷到逝去的亲人坟前扫墓,纪念逝者。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

屈指算来父亲去世已十一年了,母亲去世也已十年,随着清明节的到来我更加思念我的父母,二老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梦中。

2008年的深秋父亲走了,像一棵大树倾倒在深秋的风里。虽然落叶已飘零,但枝干仍然茂盛,片片落叶中泛着绿的希望。或许明年大树仍将沐浴春风,枝繁叶茂,抽出嫩芽细枝。然而大树轰然倒下,再也未能站起来......

从小到大我都在大树的浓荫下成长,是这颗大树用温暖的怀抱呵护着我,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冬天为我挡风寒,夏日为我遮雨露。尽管生活的道路布满了艰辛,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有这棵大树为我撑着,坎坎坷坷中我一路走来,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又步入了知天命的中年。

人们常说,多事之秋在中年,是的,刚过中年的我遭遇了沉重的打击,我心中的大树瞬间倾倒——父亲因病去世,次年,母亲也在麦收的劳动中,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可母亲是一个永远闲不住的人,只要看到田里有农活她总是执意要下地干活。记得母亲曾讲过,在即将生我的那天下午,她还坚持着在自家地里刨地瓜,到了深夜就生了我。

母亲曾经做过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是1980年的春节前夕,因患急性阑尾炎,蛔虫从阑尾中钻出来,母亲始终坚持着忙完年活,直到腊月廿九才住进板泉卫生院,接着又紧急转院到莒南县人民医院,大年三十的凌晨被推进手术室,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此次住院治疗长达半年,曾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但最终母亲转危为安。第二次,母亲在姐姐工作的单位,突患肠套叠,当时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在这紧要关头,姐姐拦住了一辆路过的大货车,司机师傅热情地把母亲送到莒南县人民医院急诊室,直到扶着母亲拍完X光,又送进手术室,那位司机师傅才悄然离开。当时医生告诉姐姐:“再晚来半个小时,老人家的命就没了。”此时姐姐才发现那位素不相识的好心司机已悄然离去。事过之后,姐姐十分后悔没有问一声司机的名字,也没有记住那辆车的牌号,好日后感谢人家。在这里我衷心的祝福这位好心司机以及天下的好人一生平安!

经过两次手术的母亲,身体已明显不如从前,但他仍不辍劳作,从不闲着,直到母亲突然离去。就这样二位老人相继离世,临终竟连一句话语都没有留下,带走了我无尽的思念,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俗话说:“盖棺定论”。父亲走了,在他75年的人生旅程中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的一生中从未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生活像一杯清茶,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在近30年的金融工作中,他总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和同事友好相处,看到同事口粮不够,他宁愿自己啃着从家里带来的瓜干煎饼,也要把节省的粮票都送给了有困难同事。在那个年代,农村的每个家庭都不富裕,当时虽然父亲每月还拿二十几元微薄的工资,但我的家中也很困难,父亲经常回家拿煎饼作生活贴补,每次母亲总是在仅有的地瓜干中掺一点小麦或玉米。由于我年幼不懂,每次都因馋嘴被母亲责打,现在想来母亲是多么的无奈啊!

从事金融工作近30年的父亲,却有两次被抽调参加治理淮河的南水北调工程,不善言谈的父亲要带领上百名民工。我从未见过父亲有什么指挥才能,或许上级领导正是看重他的忠诚老实,勤奋敬业吧!父亲去世前,喝水时始终用着印有“1973年治淮留念”字样的搪瓷茶缸。我想,这也许是父亲在追思往日的工作生活吧。

父亲生前对我们管教很严,从不让我们乱花钱,要节约每一分钱。记得在上高中时,用过的作业本,再用反面作打草纸,就连每周上交的日记本,都是用普通的白纸装订而成的。特别是我们姐弟工作以后,父亲常说公家的钱再多那是国家的,只有发到自己手中的工资那才是自己的。这也是我终生牢记的家风。

父亲走了,悄无声息地走了,像倾倒的大树一样再也站不起来。母亲追随他驾鹤西去,生前恩爱不离,逝后仍相伴相随。父母带着许多的遗憾和留恋,更带走了家人亲朋对他们的无尽思念。

适逢清明祭日,寥记片语,以寄托我的悲哀之情,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父母。

作者:徐德理

( 编辑: 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