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芭原创舞剧《沂蒙三章》首演 红嫂故事感人至深

临报融媒 2019-04-21 阅读次数: 8762

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经典芭蕾舞作品,根据沂蒙地区人民在战争年代用乳汁救伤的故事编创而成的芭蕾舞剧《沂蒙颂》可以说广为人知。2017年,在《沂蒙颂》基础上创作的芭蕾新作《沂蒙情》让沂蒙红嫂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芭蕾舞团艺术家们特邀当年芭蕾舞剧《沂蒙颂》的主创之一、作曲家刘廷禹重新创作了芭蕾舞剧《沂蒙三章》。4月19日,这部讲述和传承新时代沂蒙精神的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将演出至22日。熟悉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和原作主题歌《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以及沂蒙红嫂们感人的英雄故事,把观众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战争年代。真实感人的红嫂故事,真挚情感的足尖演绎,让这部舞剧感动了不少观众。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在芭蕾舞剧《沂蒙三章》中,无数沂蒙红嫂和她们的英雄故事北浓缩为三个极具代表性的足尖篇章:《火线桥》、《永远的新娘》、《沂蒙情》。而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中,不仅有伴着歌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和《沂蒙小调》的亲切与豪迈,更有着现代化声光电所营造出的身临其境与千钧一发。

谈及制作《沂蒙三章》的初衷,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芭蕾舞剧《沂蒙三章》总策划、制作人冯英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芭蕾舞团作为国家院团应该拿出属于自己的反映当下时代的作品。《沂蒙三章》是对沂蒙精神的传承和重新认识,中芭在上世纪70年代就创作了《沂蒙颂》,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去审视和理解沂蒙精神?《沂蒙三章》把三个感人的故事串起来,用芭蕾表达中国人民的情感,向英雄致敬,也是在中芭建团60周年的契机不断传承中芭精神的表现。”

从《沂蒙颂》到《沂蒙情》,再到如今的《沂蒙三章》,沂蒙精神在不同的故事中得到了传承。谈到《沂蒙三章》的亮点,中芭艺术总监助理、总排练者、芭蕾大师徐刚表示:“《沂蒙三章》最重要的是保留了《沂蒙情》,这是最中心的救治伤员的故事,能够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放在最后,也是突出了沂蒙精神。新加入了《火线桥》和《永远的新娘》,《火线桥》是妇女的群像,我们更多的是想表现这些女性的牺牲精神和大爱,她们用肩膀托起的是胜利。《永远的新娘》这个题材太适合芭蕾舞了,芭蕾舞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就是双人舞,《永远的新娘》表现的是丈夫和妻子的情感,这两个人是没有见过面的,越是没见过面,感情就越是复杂。我们的设计一开始是背对着跳一分多钟,甚至是背对着托举,这是很少见的,给了观众不少想像空间。芭蕾舞的双人舞是需要情感的表达,《永远的新娘》又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当知道丈夫已经牺牲之后,这位妻子没有再嫁人,这种大爱也是我们发掘了很多红嫂的故事之后提炼出来的。”

由于此前有两部“沂蒙”作品在前,徐刚认为新的故事再讲起来有些难度:“如何超越之前的作品是难度比较大的地方,好在刘廷禹老师的音乐是比较给力的,甚至于用了民族乐器,也加入了现代化的打击乐,还应观众的要求把沂蒙小调用进来了。我们在大家熟悉的沂蒙小调的音乐中加入了胶州秧歌,让真正的山东舞蹈加入进来,而且是我们芭蕾舞演员来跳,这也是不同于《沂蒙情》的想法。而在舞台上用了激光、投影,也是想让观众发挥想象,水里的人会怎么样,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最后牺牲的时候,观众看着她慢慢下沉的身影也会有些感动。”

虽然三部“沂蒙”作品讲述的故事有所不同,但不变是芭蕾在民族化道路上的尝试:“我们一直在坚持民族芭蕾的尝试,有时候我们会用民间舞和芭蕾相结合,在《沂蒙情》中我们用了中国舞的演员,他特殊的中国舞的技巧让我们觉得战士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在坚守的过程中,与以前可能有所不同的是,我们会用一些以前没有用过的手段或者没有用过的舞步和服装设计,尽可能让现代人来接受。”

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者 伦兵 田婉婷

( 编辑: 子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