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做深做实流浪乞讨救助 脱贫路上绝不让一人掉队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4-24 阅读次数: 4423

“聚焦脱贫攻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目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需要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

近年来,临沂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上级民政部门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为民爱民”的理念,整合民政资源,助力脱贫攻坚,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民政力量。

聚焦脱贫攻坚,全力担当作为。为此,临沂日报推出《脱贫攻坚看民政》系列报道,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展现脱贫攻坚成果,总结脱贫攻坚经验,进一步凝聚脱贫攻坚合力,确保如期完成好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攻坚路上,绝不让一人掉队。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困难人群,他们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智力障碍、身体残疾等。居无定所、生活无着、医无保障,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境。如何实现这一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这成了脱贫攻坚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为受助人员送上热乎乎的饭菜

聚焦脱贫攻坚,全力担当作为。临沂市高度重视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建立起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及市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流浪乞讨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合作”的救助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市县有救助站,乡镇有救助点,村有联络员”的四级救助网络,流浪乞讨救助工作扎实有效、全面铺开。市救助管理站被国家民政部评定为国家一级救助管理站,这是全省唯一一个。

4月18日,记者深入采访市救助管理站,以期以“解剖麻雀”的专注力,来剖析全市流浪乞讨救助工作所总结的经验、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的探索。

及时救 确保救助工作不漏一人

老高一点也不老,说起来也只有40多岁。但两年的流浪生活,却让他暮气沉沉,渐渐露出了下半世的光景。

今年大年初一,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的老高,又把一处公交站台当成了临时的家。衣服裹了一层又一层,他躺在地上,还是瑟瑟发抖。

这时,市救助管理站巡查小组,在进行街面巡查时,发现了角落里的老高。“大爷,过年了,到救助站吃热乎乎的饺子了。”工作人员一句过年的话,让老高欣然接受了临时救助。

整个春节期间,老高都住在市救助站,和普通人一样,吃饺子、看节目,过了一个祥和的年。节后,在市救助站的帮助下,老高回到了济南章丘的家。

像老高这样,接受市救助站临时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并不在少数。在市民政局党组的领导下,市救助站围绕“保民生、兜底线”的工作宗旨,积极开展以“及时救”为核心的救助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市救助站加强街面巡查,适时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对愿意来站的受助人员接回站内,提供食宿,帮助返家;对不愿来站的,发放救助物品。

同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接到热线电话,及时处理;并联合公安、城管、环卫部门开展巡回救助工作,确保救助工作不留死角、不漏一人。

今年以来,市救助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8人,开展街面劝导386次,为受助人员发放棉被、棉衣棉鞋、爱心包等各类物资近万元。

安全养 以制度保障养护安全底线

临沂市救助站二楼活动室内,欢声笑语。十几名滞留受助人员,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节目。不时发出的笑声,也表达了他们的愉快心情。

这些滞留受助人员多数年龄较大、存在精神障碍,无法提供个人和家庭信息,只能在站内接受临时救助。

如何让他们过上家庭式的生活、体验家的温暖?市救助站探索实践了“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亲情化照顾”的安全养护模式。

这一模式的关键,就在于“爱心、细心、耐心、关心、责任心”。而细节处,最能见真情。

今年春节期间,市救助站特别为受助人员,购买了无骨烧鸡。“之所以购买无骨烧鸡,就是考虑受助人员多数都是老人和精神障碍者,怕骨头伤着了他们。”该站工作人员说。

不仅如此,市救助站还特别实施了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规定每半小时巡查一次。尤其是加大凌晨和夜间巡查频率,这是因为“凌晨12点到4点之间,老人睡得特别沉,很容易发生意外。”

每周洗两次澡、每周换洗床单、每周安排专业医护人员与受助人员开展不少于两次的心理疏导工作、每天组织受助人员不少于四小时的娱乐活动……这样具体而细致的动作,都写入了规章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养护安全底线。

“安全养”这一理念,也正是从这种制度和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

眼下,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又面临新挑战——流浪乞讨人员中,重症患者、传染病者、精神疾病者占比有所提升。

为此,市救助站与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建立了“医疗机制合作关系”,畅通救助通道,并定期到市救助站开展传染病预防工作、常见突发疾病培训工作等,不断提升市救助站安全管理能力,为受助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的救助环境。

幸福归 探索临时常态相结合的救助机制

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这是流浪乞讨救助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实现这一群体脱贫攻坚重任的关键所在。

如何让他们幸福回归家庭?市救助站专门遴选工作细心、耐心、会沟通的工作人员,组成寻亲工作小组,专职负责受助人员寻亲工作。

他们视受助人员为亲人,通过与受助人员交心,消除受助人员内心隔阂,以受助人员提供的信息为线索,抓住细节、一查到底,提高受助人员寻亲成功率。

而对于那些短时间内无法查明信息的受助人员,市救助站改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寻亲路径。

首先,他们借助《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推送寻亲信息。若三天内仍无任何信息的,将通过鲁南商报等媒体,再次发布滞站人员信息。

如果仍旧杳无音讯的,市救助站则依托公安系统的人像识别技术。市救助站与兰山区公安分局是警民共建单位,特巡警大队指派专人到站内协助开展寻亲工作,借助人像识别技术,通过与公安户籍信息数据库数据比对,可有效落实受助人员户籍信息。

2019年以来,市救助站已帮助139人次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家。

眼下,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市救助站站长刘军表示,新时期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要实现临时救助和常态救助相结合,在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的基础上,继续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过好美好生活。

其实,流浪乞讨人员家庭,多数比较艰难。在他们回归家庭之后,如何不增加家庭负担、不让家庭因此致贫,成为市救助站始终关注的问题。

为此,市救助站采取两项举措,以期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联合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当地民政部门、村“两委”,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兜底保障,切实保障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确保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和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回访帮扶机制。目前,市救助站正为找到家的流浪乞讨人员,建立家庭档案,详细记录这部分群体家庭情况。对于特别困难的家庭,市救助站将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回访,为他们解忧排难。

同时,市救助站也在积极组织社会志愿者队伍,为这些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政府、社会的力量,帮助他们脱贫攻坚、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脱贫攻坚,民政在行动。

临报融媒记者 张志强 张庆华

( 编辑: 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