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三章》为何火遍全国?导演徐刚这样说……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4-27 阅读次数: 6333

4月26日晚,《沂蒙三章》全球巡演在临沂大剧院拉开序幕。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助理,芭蕾大师,总排练者,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导演、编剧、编舞徐刚与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介绍了《沂蒙三章》。

记者:为什么选取临沂作为《沂蒙三章》全球巡演的第一站?

徐刚:《沂蒙三章》排演完成后,临沂大剧院第一时间联系了我们,也是第一个邀请我们表演《沂蒙三章》的剧院。

沂蒙精神可歌可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发生在沂蒙山的红嫂故事搬上舞台,用当代人的思维重新描述战争年代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烽火故事。《沂蒙三章》是刚刚排演出来的新作品,需要修改和打磨,能够让《沂蒙三章》在首演后回家乡,可算是众望所归。希望演出结束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听到“亲人们”的宝贵意见,使《沂蒙三章》成为新时代的精品。

记者:这次舞剧是多次实地采风,您在采风时有什么故事让您觉得难忘?

徐刚:太多了。《沂蒙三章》创作期间,我前前后后到沂南采风五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第一次是参观红嫂纪念馆的时候,讲解员深情的讲述红嫂的故事,她说:“自己的孩子可以死,因为我们还可以再生;但烈士的孩子不能死,不能让烈士断了根”。这是一种人间大爱,我听到这里立马转过身去,擦拭满眼抑制不住的泪水。

芭蕾舞是活着的、有生命雕塑。在孟良崮纪念馆,我看到迟浩田将军在雕塑园题词——沂蒙情;看到,大型雕塑——红线桥。这里可谓是《沂蒙三章》创作是的一大惊喜,当演员们看到“红线桥”的时候,纷纷上前摆出了与雕塑相同的姿势,于是就有了《沂蒙三章》第一章中,演员们顶着门板、站在火线桥上定格半分钟的造型。

在沂南汉墓,我们了解了这里的历史故事,深深的体会到为什么沂蒙老区的人民如此朴实。

记者:《沂蒙三章》与之前表演的《沂蒙情》、《沂蒙颂》有什么不同?

徐刚:《沂蒙颂》 只讲了乳汁救伤员这一个故事,不能够把沂蒙红嫂的故事表现出来;《沂蒙情》中没有坏人、打仗也没有武器,表演方式比较单一。

《沂蒙三章》同样没有坏人,但是用芭蕾舞演员用肢体展现舞台美;通过时空的穿插、技术技巧,让舞剧更加生动。在细节上,融入了与公鸡拜堂、识字班、战士托儿所、独轮车、磨玉米面的石磨、熬鸡汤用的炉子等,希望让观众了解当地的民俗。

。《沂蒙三章》虽然只有三个部分,但是希望观众能够牢牢记住沂蒙红嫂、沂蒙精神,一传十、十传百,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发生在沂蒙山真实的故事。

记者:此次的重新创作是什么给了您新的灵感?

徐刚:演出开始,用短视频介绍沂蒙老区的现貌,从世界看山东、山东看临沂,增强代入感。

第一章讲述了人民胜利的故事,起名《胜利之桥》,为了不被误解为其他桥,让沂蒙老区的观众有亲切感,想到沂蒙红嫂李桂芳,更名为《火线桥》。在故事的编排中,最后二妮在水中挣扎,被河水冲走,沉入水底,体现了沂蒙红嫂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也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第二章为表现沂蒙红嫂的特别之处,把《新娘》更名为《永远的新娘》。在主人公得到丈夫阵亡的消息时,理论上应该是接到阵亡通知书,但是在舞台上一张纸远远不能不能够表达她的情感,于是演员把蒙头红叠成一朵花放在丈夫的牌位前,表现出两人永远在一起。芭蕾舞蹈的双人舞最能够传达感情,演出最后的一段双人舞是非常简单的一段阿拉贝斯,两位演员一个抬腿、一个立不断重复,就像时钟在转,体现出红嫂和丈夫,希望时钟倒转,时间走得慢一点,同时在抒发革命情怀的过程中加入浪漫主义情怀,使得演出更加精彩。

第三章 《沂蒙情》是整个故事的总和。与之前的演出相比,第三章加大了布景。另外,过去女子都是很保守、很封建的,不可能一见到伤员就拿出自己的乳汁,为了救治伤员红嫂明德英一定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这个时候,插入一段大提琴独奏,女主人公看到国旗了、想到了大爱,最终打破封建思想,救治伤员。

当代的年轻人不喜欢说教的表演方式表演,所以在《沂蒙三章》中有融入新的元素,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融合在一起,引起年轻人的兴趣。

记者:关于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关于此次演出,有哪些话想对观众说?

徐刚:我最希望当代年轻人走进剧院观看《沂蒙三章》。因为现在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他们都有所了解,但沂蒙精神他们了解并不多。希望他们能够学习沂蒙精神,把沂蒙进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记者:后期创作关于沂蒙精神、沂蒙红嫂的作品吗?

徐刚:不论是挖掘出新时代的,还是战争年代的沂蒙故事,希望能够在这里创作出更多作品。但当下还是要从各方面对《沂蒙三章》的反馈信息演好,就像已经表演了50多年《红色娘子军》,打造成为一部经典作品。

( 频道编辑: 瑞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