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往事丨电与生活的变迁 (朱乃洲)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4-28 阅读次数: 4878

小时候,我和读书的兄弟每天从学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做家庭作业,因为趁天还没黑,我们能借着光亮看书写字。如果天黑了我们还没有把作业做完,就只好点上一盏煤油灯,在微黄的灯光下继续做作业。有时,从门缝透过来的风会把煤油灯吹得一闪一闪的,我们只好停下手里的笔用手去挡风,等风一过我们再写作业。就在我们做作业的时候,母亲也会坐到我们身旁,借着微亮的灯光纳鞋底。我们把作业一做完就上床睡觉,母亲也停止纳鞋底休息,不敢多浪费一点煤油。

其实,那时乡村的大多数人家都像我们家这样,每天晚上全家围坐在一盏煤油灯旁做着自己的事,做完事就上床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单调枯燥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渐渐改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村里开始通电。我清楚地记得,村里埋电线杆埋到我们家门前的时候,竟然差了两根电线杆。没有电线杆就拉不上电线。不能看着别人家通电不让我们家通电吧,村干部就向上级要电线杆。可跑了几次,电线杆迟迟不能补下来。没有办法,为了让我们家先通电,生产队长就找了两棵跟电线杆差不多高的洋槐树,请了几个村民把洋槐树锯倒,再把树抬到我们家的门前给埋上。这样,我们家才通上了电。

其实,那时农村人家用电主要就是照明,又因用电要钱,照明的电灯泡功率很小。我们家有四间房子,每个房间都挂着一个15瓦的电灯泡。第一次拉开开关,电灯泡亮起来的时候,我高兴得呼喊起来。我当时刚上初中,有了电灯,晚上就不愿用玻璃罩子灯读书做作业了。其实,这15瓦的电灯根本就不太亮,但它却又比那罩子灯亮一些。为了增加电灯的亮度,我还用白纸做了一个灯罩套在电灯泡上聚光。电灯泡加上灯罩,还真的比原来亮一些。

村里通上电不久,我的一个叔叔家就买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这在当时还是个稀奇事。因为生产队里只有一个人家有电视机,每天晚上叔叔家里就挤满了人看电视。特别是遇上好看的电视剧,像《霍元甲》《射雕英雄传》这类人们都爱看的,来看电视的人就更多。时间一长,叔叔家人就觉得厌烦,会说一些闲话,说得看电视的人心里不自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村里断断续续地有人家买电视机了。我们家在通电一年后也买了一台“凯歌”牌电视机,还是请人从上海带回来的名牌电视机。有了电视机,我们家看电视也方便了很多。

不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在农村是很紧缺的东西。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天一黑,电就没;等电到,人睡着。这句顺口溜就是形容那时缺电少电的。照明还好说,停电了就点上煤油灯。可对于有电视机的人家来说,就会给看电视带来麻烦,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正看到精彩处,突然电视屏幕一黑,什么都没有了。看电视的人等啊等,有时好不容易等到电来了,再打开电视一看,已经是电视剧的片尾曲了。有时等到半夜,打开电视一看,屏幕上只有“再见”二字。

也许是电很紧张,那时的电费价格相当高,一度电一块多甚至更多。因此,我们家舍不得用电,不仅照明灯的功率用得小,还养成了人进屋才开灯、人离开把灯熄的习惯。看电视也这样,白天很少看电视,晚上要等到喜欢看的节目到了才打开电视机。

令我们高兴的是,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问题,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电网改造就是一项重要措施。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几次农村电网改造,农村供电设施不断更新。简单地说,电线杆越来越高,电线越来越粗,原来的裸电线改成了包皮线,原来的小功率变压器变成了大功率,原来农户只能用220伏的照明单相电改成了380伏的三相加工电,等等。反正,每次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的供电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我们农民就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现在,我们农村几乎不停电,电量供应充足,电压十分平稳。人们最关心的电价也降了,几角钱的电价人们都能承受,还有更便宜的分时电价。即使是生活困难的低保家庭,还有政府的用电补贴。正因为这样,如今农村人家既能安心用电也更舍得用电了。

随着农村供电的变化,这些年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小黑白电视机早就变成了大彩电,看电视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电视信号也由模拟信号变成数字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原来我们家用土锅灶用烧草做饭,现在用上了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吃不完的饭菜也不担心,把它放到冰箱里能保鲜好长一段时间。夏天,我们告别了蒲扇驱热,空调一开屋内凉爽宜人;冬天,我们也不怕寒冷,打开电取暖器,屋内温暖如春。电让日常生活变得多么方便多么简单。

电给我们农家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真是说不完,而这不正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标志吗?

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挥洒汗水辛勤劳动,努力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富强,我们百姓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朱乃洲

( 编辑: 子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