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我来读 | 《孝经》(十)诵读人:高晓敏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4-29 阅读次数: 4706

谏诤章第十五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①、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②!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③,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④,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⑤,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⑥;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①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慈爱:指爱亲。慈,通常指上对下之爱,但也可指下对上之爱。

②与:通“欤”(yú),句末语气词,表感叹或疑问语气。

③天子有诤臣七人:旧注说,天子的辅政大臣有三公、四辅,合在一起是七人。“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四辅”是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诤臣,敢于直言规劝的臣僚。

④诸侯有诤臣五人:诸侯的辅政大臣五人,或说是三卿及内史、外史,合计五人。孔传说,五人是天子所任命的孤卿(天子派去辅佐诸侯的师、傅一类的官员)、三卿(指司马、司空、司徒)与上大夫。

⑤大夫有诤臣三人:大夫的家臣,主要有三人。孔传说,三人是家相(管家)、室老(家臣之长)、侧室(家臣)。

⑥令名:好名声。令,善,美好。

【译文】

曾子说:“诸如爱亲、敬亲、安亲、扬名于后世等,已听过了老师的教诲,现在我想请教的是,做儿子的能够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不可以称为孝呢?”孔子说:“这算是什么话呢!这算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七人,天子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失去天下;诸侯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五人,诸侯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亡国;大夫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家臣三人,大夫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丢掉封邑;士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朋友,那么他就能保持美好的名声;父亲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儿子,那么他就不会陷入错误之中,干出不义的事情。所以,如果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做儿子的不能够不去劝谏;如果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做臣僚的不能够不去劝谏;面对不义的行为,一定要劝谏。做儿子的能够听从父亲的命令,又哪里能算得上是孝呢!”

【评析】

谏诤,对尊者、长者或友人进行规劝。这一章叙述遇到君父有失误时,臣子应当谏诤的道理。《谏诤章》提出“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的原则,体现了其进步因素。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批评这些话“何其径直而且伤于激也”,说它不像《论语》里“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那样,“多少低徊曲折”!并且以此怀疑《孝经》是伪书。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它的意义。当封建专制制度确立后,“当不义则诤之”的进步原则便不再可能真正去实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之类的说教。

(琅琊视界客户端整理)

 

《经典我来读》邀您发声

只要您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朗诵,就可以通过文末的报名通道加入我们。

温馨提示:

1、报名前请下载并登录琅琊视界客户端。

2、请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编会在工作日期间及时与您联系。

( 编辑: 全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