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一书记帮村庄蝶变:大刀阔斧一改灰头土脸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5-10 阅读次数: 3812

阳光明媚的夏日,走在兰山区方城镇郭兴庄的中心大街上,看着大街两边错落有致的绿化苗木,大街小巷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西塘边上赏花拍照的村民,健身广场上三三两两嬉戏玩耍的小朋友,村里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对于曾经灰头土脸的郭兴庄村来说,这样的变化还要从2018年4月20日,临沂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派驻的第一书记文涛和王杰的到来说起。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村民小心翼翼不敢敞心扉

去年4月20日,是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派驻第一书记文涛、王杰正式入村的日子。上午区里召开了对接会,下午两位书记就自行驾车来到了村里报到。村民议论纷纷,“咱们村这么多年了,就没变过样。村里一下雨,到处都是水,烂泥路这么多,不知道这两个人能不能让村里变变样子啊?”“咱们这么大的村,别说两个,就是上边再派下来十个八个的,也不一定能把咱这个村整好。”

“我们出身农民,长在农村,不怕吃苦,也不怕困难。郭兴庄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就住到村里。”第一次和党员、群众见面时,两位第一书记这样说了,更是这样做了。

到村工作的第一天下午,第一书记就走上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一直走访到黑天。从那天起,郭兴庄村多了两位乡亲。“有一次,两位书记到市里办事,晚上10点钟,我看见他们的车又停在村委,原来是连夜又赶回到村里,说明两位书记真是把我们村当成家了!”村主任徐百启感慨道,“第一书记自从来到我们村,就没请一天假,一直在村里吃住,这样的蹲点干部很少见。”

“只有同吃同住同劳动,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才能对得起组织对我们的信任,对得住父老乡亲的期盼。”第一书记深情地说。

60多年没清理的街道变亮堂了,郭兴庄村发生蝶变

郭兴庄村位于兰山区西北部,方城镇驻地南2公里,村庄大、人口多,共有709户,1100余位宅基地,居住人口约3000人,是一个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村内排水不畅、道路不通、五堆遍地、桥梁破损、污水横流,晚上漆黑一片。了解到村里的基本情况后,第一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通过走访调研,村两委会议讨论,第一书记决定从五堆清理入手,集中两周时间,全面清理房前屋后的柴草堆、垃圾堆、沙石堆、杂物堆、肥粪堆以及各类私搭乱建的违法建筑。自2018年5月28日开始,历时15天,全村46条大大小小的街道全部清理完毕。看着干干净净的巷口街道,村民郭宽祥激动地拉着文涛书记的手说:“俺村够60多年没清过街了!清完确实好。”

“快看呀!路灯亮了!”安上路灯的第一晚,一群孩子指着刚亮的路灯奔走相告。去年,第一书记协调资金40万元,为郭兴庄村安装了140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了主要道路全覆盖,彻底结束了该村无路灯的历史。

在前期走访过程中,第一书记了解到,村里因排水不畅,一到夏天下大雨的时候,村里到处都是积水,有的地方甚至能达到三四十公分,造成村民上下班难、干农活难,学生上学难、回家难,汽车进水熄火也是常有的事。

“群众所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第一书记感叹道。目前,村内的排水工程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计划投资100余万元,修建10公里的排水渠道,彻底解决村内积水问题。

村里的路很多,土路更多。晴天飞尘,雨天难出门的状况也正在发生着改变。第一书记协调资金240万元,累计硬化村内户户通道路4.5万余平方米。

“西老荒”变“西塘”,成为村子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入村时,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郭兴庄村杂乱破落的样子还是让第一书记沉默了。大街上倒满了布满苍蝇的牛粪,村口的汪塘垃圾遍地,被村民形象地称为“西老荒”。村内的小河(围子沟)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

于是,第一书记从汪塘整治入手,清理垃圾,建设文化广场、沿湖步行道,将从前绕道而行的臭水汪变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如今“西老荒”已经成为郭兴庄村最美丽的名片,文涛书记将“西老荒”的名字也改为了“西塘”。围子沟的整治项目,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着。

听着老百姓一口一个“文书记”、“王书记”地叫着,两位第一书记的心里也热乎乎的。他们知道,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

变“输血”为“造血”,修建养牛场,拓宽致富路

产业是村里发展的基础,开展什么样的致富项目,需要因地制宜。

据两位驻村第一书记观察,全村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能占两成。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村集体收入为零,办公支出完全靠财政转移支付。村集体没收入,村庄公共区域的基础建设当然上不去,如何壮大村集体力量是两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重点之一。

走访中,第一书记了解到,方城镇素有养牛的传统,一头肉牛投资一万余元,经过一年的饲养,除去饲养费用可以取得六千余元的收益,收益率相当可观。在郭兴庄村建设肉牛养殖场,既可以就地利用废弃秸秆,实现绿色循环,又可以让村民入股享受分红,还可以让贫困群众就近务工挣钱,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经过村民决议,村里成立临沂兴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以村集体股占主导、村民入股的模式运营。为了促成项目落地,第一书记与村支两委成员走家入户做土地流转动员工作,共流转60户村民土地30余亩。协调多个主管部门办理了设施农用地备案、畜牧备案、环评备案、动物防疫合格证等前期手续,邀请市国土测绘院进行了土地测绘。他们还与兰山区保辉肉牛养殖场签订合作协议,为村里的肉牛养殖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郭兴庄的肉牛养殖场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完成投资约120万元,共建成养殖棚6000平方米,青贮池4000立方米,沉淀池建设、场区院墙基本完成。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出栏1000头肉牛,可带动村民增收300万元,村集体增收30万以上。

“村貌的改变,只是乡村建设一部分,村民精神境界的提高才是关键。”第一书记工作组驻村以来,积极开展文明新风建设工程,完善村规民约,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良好风气;多方协调资金,建设完成党建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大舞台、健身广场等活动场所,组织成立了庄户剧团、广场舞队、书画协会、体育协会四支队伍,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利用惠民政策,组织开展了企业帮扶、捐资助学、大病救助、免费义诊等一系列惠民服务。

第一书记心声

没有惊天动地 只有春风细雨

采访中,第一书记坦言,一年来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起初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让第一书记受了不少难为。

文化墙建设既能美化村庄,又能弘扬文明新风,然而却有村民来到村委办公室拍桌子摔椅子,“你们垒墙我不反对,但是必须比我的北窗矮两砖,要不你们这墙垒不成”。得知消息后,第一书记抓紧召集村支两委成员到现场查看,只见垒好的文化墙已被这名村民推倒,给项目建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户户通”工程是村民大力支持的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却也遇到重重阻力,有的人希望自己门前垫得高,有的人想把花池也全部硬化,阻拦施工的招数层出不穷,为了打开局面,项目实施过程中,第一书记与村干部天天都泡在建设现场与村民家中,一遍遍做村民的工作……

项目完成后,不支持不理解的声音也消失了,就连推倒文化墙的老李也不好意思地说:“垒起来确实是好看,第一书记干的都是好事,是我做错了。”

“老百姓有时很可气,有时又很可爱,只要你用心与他交流,一意为了村庄发展,老百姓最终都会理解支持你。”回首一年的经历,文涛书记感慨地说,村民遇见时总是说感谢第一书记的话,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要谢就谢党和政府吧。

在郭兴庄村,这样的故事很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这样的平平凡凡的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似春风,如细雨,感动着你我他。第一书记就是这样,把点点滴滴的好事、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沂蒙晚报记者 付茜

( 编辑: 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