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出村路真是修到了俺们心坎里!”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5-27 阅读次数: 2275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第一书记工作组纪实

琅琊视界5月27日讯 2019年的春天,每逢集市,罗庄区高都街道东潘墩村的潘先生和妻子都会去集市上卖衣服。机动三轮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耳边是穿行的东风,视野所及是绿油油的麦田和发出新芽的行道树。“这是俺村的出村路,这路走起来心里舒服、敞亮!”潘先生说。

 (图片来自网络)

一条看似普通的出村路,为什么得到了村民这样的评价?

东潘墩村是高都街道新和社区的五个自然村之一,村子有村民1138人,村民主要靠务农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村集体经济薄弱,2017年村集体收入为零。2018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派驻第一书记工作组进驻东潘墩村,抓党建、促增收……一年来,村子的变化让村民们倍感惊喜。

在第一书记工作组办公室,几名党员正在填写参会记录。在东潘墩村,第一书记工作组为46名党员建立了一份“新档案”,党员基本情况、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参与集体工作情况等都明晰在册,既能敦促党员积极参加村内各项工作,也方便日后相关考核。

“抓党建,首要抓好班子建设。我们积极参与‘五好六无’村级班子创建,建设过硬支部。每年组织村干部到先进村居学习,结合每月主题党日,提高党员政策意识、服务意识等,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第一书记高桦说。

班子强了,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直以来,东潘墩村都没有自己的出村路,村内道路也都是坑洼的土路。第一书记在村子调研时,很多村民表达了想修路的愿望。村民的心声,就是工作组的目标。高桦和沈雪莹两位第一书记挽起袖子,开始了为修路而奔波的征程。

如何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确保工程质量?高洼不平的地该怎样处理?排水管道放置村民意见不统一、修路过程中需砍伐村民自种的树木……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两位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工作过的女第一书记,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和委屈。两位书记深知,越是遇到困难,越要让老百姓看到她们为大家做事的决心。她们铺下身子,与村支部一起想办法、做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公司,屡次碰壁仍不气馁,反复沟通协调,终于,不仅完成了全村道路的硬化,还整修了全村的排水系统。

“修路的时候正好是七月,外面热得像个蒸笼,两位书记也天天靠在工地上。”东潘墩村支部书记戚振锋感慨道,整整两个多月,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第一书记只要有时间,就要到工地上盯进展,群众盼望已久的路开通了的同时,两位第一书记的脸庞却没了刚来时的白皙,被晒的有些黑。

在修路的过程中,平时抓党建的成效也得以显现。村里七十多岁的老党员张玉兴家的白果树种了多年,但因为正好在规划路线上,张玉兴二话没说,主动砍倒了白果树;支部成员刘爱军、潘宗申等几名党员,也白天晚上地靠在工地上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截至目前,村内已完成13200平方米的“户户通”工程,修建农村公路6000平方米,村民出村再也不用绕道隔壁村庄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村里污水横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全村环境整洁美丽、焕然一新。“俺们村的路修得又宽又干净,别的村村民都羡慕得不得了。”村民张女士说起出村路满脸自豪。

“现在我们和街道共同发掘当地国家地理标志‘塘崖贡米’文化,带着社区村民一起种‘塘崖贡米’,实行统一购买育苗,安排农技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统一出售,并将开展稻虾共作等立体种植,不仅村民收入可以翻番,村集体也将有不少收入。”此外,还将发展光伏、花卉园艺等产业,谈起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两位第一书记信心满满。

又是逢集,村里新栽的行道树枝叶愈加繁茂,微风夹着田间的清香拂面,走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潘先生总觉得,自从村里来了这两位第一书记,总忍不住想努力往前走,因为再往前就是他们想过的日子,想到这里,他身上也有了使不完的劲头。

临报融媒记者 英子 孙爱娜

( 编辑: 初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