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乡村振兴侧记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6-06 阅读次数: 7348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6月1日上午,石泉湖村漫山遍野的山杏露出淡金色的脸儿,向山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议观摩团成员颔首微笑,向辛勤培育它们的石泉湖村民及其带头人致谢。

坐落在卧佛山脚下的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模范、老典型。1944年被当时的滨海区党委誉为“战时后方工作的模范”,1956年被省委、省政府誉为“全面发展山区生产的榜样”,被国家农业部、水利部誉为“全国农业增产的模范”,1957年被国务院誉为“水土保持的榜样,山区建设的典范”,1959年被国务院、山东省委誉为“全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是沂蒙老区红色革命的堡垒、农业战线的典范。

进入新时期,老模范村的发展思路与时俱进,村民由过去整天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小农意识,很快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开始走出小山村,开拓新视野,步入大市场。在临沂市委市政府、莒南县委县政府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新创业政策的感召下,在外打拼多年且已发家致富的村民陆续回到村里报效家乡发展,成为石泉湖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2011年,36岁的村民李路杰放弃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回村带领群众致富。不久,李洪浩关闭了自己的养殖场,加入了“归雁”队伍。

两名退伍兵,共圆一个梦:让家乡发展起来,让父老乡亲过上舒适、富裕的好日子,不能辜负了老一辈创下的好声誉,誓让石泉湖这个昔日革命和建设的老典型焕发蓬勃朝气,成为今朝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两人,他们利用自己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多方请教,四处取经,最后都聚合在一个点上:利用本村“一山一水一名村”的优势,发展文旅产业,谱写乡村旅游新篇章。

思路清,方向明,两位年轻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村里的建设中来。

要想富,先修路。两人多方奔走,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并抓住契机,让石泉湖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先后硬化村巷1.5万余平方米,绿化1600平方米,安装路灯50盏。

小村亮堂起来,但是村里的大难事却还没有解决:一进村,一股子猪粪味,景再美,人也不愿意来。这个村因为没有别的致富门路,部分农户就靠喂上几头猪来挣点零花钱。要想让农户都不养猪,这事儿肯定难。

两人一趟趟进户、一遍遍算账,讲村里的发展计划,最终乡亲们的工作做通了。现存养殖场全部清理掉了,空气里又重现了花草清香,沟河里小鱼小虾又回来了。村里还建设了一处500平方米的文化小广场,健身器材、文化长廊、文化墙一应俱全,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村容村貌眼瞅着一天天变样,他们把目光盯在村里闲置的老房子上,这可是宝贝。这批老石头房子由复旦大学设计院设计,1959年省县共同出资建设,均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做法,依山而建,与身后的山体山林浑然一体,别具原生态的韵致。

如果能把这些老房子打造成乡村旅游中别具特色的亮点,可谓一举两得。

2015年底,两人一同去了北京,考察了大地乡居项目。2016年,石泉湖旅游公司成立,与北京大地集团签订了项目合同,开始动工建设大地乡居·石泉项目,打造鲁南地区最具品质的乡村文化创意度假空间。首批租赁村中6处村民闲置或荒废的农宅被打造成6套定制化民宿,配套建设了餐厅等项目。

开发旅游,石泉湖村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当然也得利用起来。村里在“山东水库之母”一侧,建设“石泉湖村村史馆”,将石泉湖的光辉历史以图片、实物的形式集中展现出来,并配套建设了红旗广场、开山治水广场、罗帅饮马处等景观,让游客住民宿、游青山,忆光辉历史、观鱼翔浅底。

投入运营后的大地乡居·石泉,成为游客体验乡村乡愁的新去处,还吸引了一批艺术爱好者的青睐。他们租一处民宿,闲暇时来此创作,忙碌时交由管理员打理经营,还能得到经营分红,乐在其中。

示范的成效村民看得清楚。很快,村内两户村民将他们闲置的房屋租给公司,重新装修后,其中一处成为一位非遗手艺人的工作居住场所,为小村的旅游增加了新看点。

如今的石泉湖村,绿水青山,街净村美,村民在两位年轻村干部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旅游产业开发等项目中来,从陌生到熟练,从观望到加入,村民的思路越来越宽广。通过做优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土地流转,探索房屋租赁、民宿改造、参与旅游业发展等方式增收致富,2018年这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李路杰信心满满地说:“利用大地集团的推广平台,衔接村南的县重点项目天佛圣境·禅意古镇项目,进一步挖掘特色民居、闲置民居,拓展民宿发展规模,延伸集旅游商品制造、销售和品牌运营于一体的产业链,实现强村富民目标,力争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

临报融媒记者 杨光达 通讯员 徐红 李京栋

( 编辑: 全逸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