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三夏”,我市夯实农业“压舱石”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6-13 阅读次数: 3481

六月的沂蒙大地,骄阳下一片金黄灿烂。又是一年麦收时,我市437万亩小麦陆续开镰收割。

在郯城县庙山镇吕村,大片金黄黄的麦地里只见机器不见人,轰隆隆的收割机在不停的作业,以往烈日当头,拿着镰刀弯着腰,人工收割小麦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机械麦收已经成为绝对主力。同样在杨集镇饮马庄村附近的金丰公社万亩农田托管基地里,一台台收割机、打捆机穿梭在田间,所到之处颗粒归仓,留下的是一捆捆打好的麦秸。

为抢抓“三夏”,目前我市已经累计投入机械超过1.6万台,全市的小麦机收率已经达到99%。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力军,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我市也不断通过政策奖补、项目扶持、观摩培训等方式大力引导农机合作社向"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的一条龙服务方向发展,培育了像临沭金丰公社、郯城恒丰农机合作社等各类专业的农机服务主体。目前全市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合作社已有783家,入社社员1.61万户,承担了全市55%以上的农田作业。

现在夏收时,在麦田里不仅能看到忙碌的收割机,还多了用于回收秸秆的搂草机、打捆机和叉草机,它们和小麦收割机一起同时作业,在小麦完成收割后,秸秆也会被同时打捆回收。

“一亩地能产生400-500斤的麦秸,1吨的麦秸卖到麦秸收储点,能赚160元”,今年70多岁的郯城庙山村民王永法满怀欣喜道,以前庄稼收获后,田地里的秸秆除了少部分运回家堆在房前屋后外,大部分都被焚烧在地里。但随着近年来,秸秆禁烧政策的实行,他这种“省劲”的做法行不通了。尤其是自从村里有了秸秆收储点,王永法表示农民种地再也不用为处理麦秸而犯愁了。

麦秸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传统秸秆处理方式利用率不高、影响土地耕作等难题,而且秸秆环保加工后可应用于农业种植养殖、生物质发电等行业,既变废为宝、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农业生态治理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据了解,我市目前正在积极引导扶持相关企业、合作组织做好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现已建有收储中心及收储点312个,收储能力达150万吨,能解决30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还田400万亩,确保我市主要农作物的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1%以上。

13日,记者从上全市三夏生产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截止目前,全市437万亩小麦,已经收获321万亩,占比73%,夏收工作已过大半、夏种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三夏生产已进入关键时期。以坚定的决心、必胜的信心,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决战决胜三夏生产大考是当前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丰收的喜悦不仅仅是粮食生产。当前,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社会结构已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年来,我市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和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80亿斤以上。随着全市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的扎实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也在不断夯实。

临报融媒记者 周成刚张国蕊

( 编辑: 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