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岭:妙笔再现“沂蒙精神”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7-12 阅读次数: 4452

王晓岭(左)

“这都是我采风时了解到的,说实话,当时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过去我们只是知道沂蒙精神,而通过采风,我的脚踏上那片土地,我的心灵真的和那个时空的事件‘打了照面’,才明白什么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巍巍蒙山高,清清沂水长。山东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从2018年12月首演以来共演出40多场,唱响了一曲大气磅礴的沂蒙精神赞歌。其中的唱词更是牵动人心、感人肺腑。这部红色精品是如何打造而成的?主创人员的创作力量从何而来?被称为大型演出的“定盘星”“头脑发动机”,他四十余年创作的激情从何而来?近日,记者采访了《沂蒙山》编剧、词作者王晓岭,他一一作答。

大型创作的“头脑发动机”

说起王晓岭,百度词条列出的头衔一大串。而他自己摆摆手,说自己现在只是一个艺术工作者。

而翻开王晓岭的履历,“著名词作家”“一级编剧”“文职将军”的背后,是一大串不容忽视的重磅作品。可以说,他是国内大型创作的“定盘星”和“头脑发动机”。

从多届央视春晚和国家新年戏曲晚会到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文艺演出,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从全国“中国梦”主题歌曲征集到战斗精神和强军目标歌曲创作,王晓岭多年担纲着重大创演活动的核心创意、文学统筹、撰稿、作词。

40年来,王晓岭作词的1000余首歌曲,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军队发展变革的历程,唱响了时代强音。他有近百首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务院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中国音协金钟奖、解放军文艺奖、全军文艺汇演优秀奖等国家和军队重大奖项。他的作品中,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源源不断推出的主旋律作品。从上世纪70年代的《歌唱敬爱的周总理》到80年代的《风雨兼程》,从90年代《当兵的人》到新世纪的《当那一天来临》,王晓岭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歌曲《祖国赞美诗》《让我们舞起来》《送你一枚小弹壳》《军中姐妹》《阳光路上》《强军战歌》《我们从古田再出发》《跟着你》《看山看水看中国》,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永不消失的电波》《祝福》,舞剧《红楼梦》《草原记忆》,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传遍军营内外。

在1999年、2009年、2015年连续三次天安门广场大阅兵中,每次都有王晓岭作词的军歌旋律回响。三军将士在《当兵的人》《当那一天来临》《强军战歌》《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的乐曲声中接受光荣检阅。

作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和中国音协《词刊》主编,他对创作实践和理论并重。他撰写的歌词理论专著《歌词门》重版15次,发行20余万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畅销书。他发表在《解放军报》的《军旅歌曲如何唱得响传得远留得住》一文,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创作课题。

近年来,王晓岭的创作重点转向舞台剧。2016年,王晓岭担任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策划和撰稿。他提出了以“山、水、路、梦”为篇章布局,以史为红线贯穿,以诗为理想升华,以典型人物接力表演和主题音乐首尾呼应的创作理念。晚会被誉为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他编剧的歌剧《玛纳斯》取材于中华民族三大史诗之一。他编剧的舞剧《迷戏》讴歌民族气节、弘扬国粹艺术,被业内专家看好。

这样资深卓越的创作经历,让王晓岭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沂蒙山》主创团队的视野。2017年,王晓岭受邀参加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作为剧作者、词作者,与知名军旅艺术家栾凯、李文绪、黄定山等合作。

2017年6月,王晓岭等人第一次到沂蒙山地区采风,参观了大青山突围战、源子崖村保卫战旧址及纪念地,了解了这片红色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感人拥军故事,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素材。这些素材最终成为艺术精品《沂蒙山》的基石。

好作品要流行、流传、留存

歌剧《沂蒙山》是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优秀文艺成果。这部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深情礼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被观众和专家誉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传承红色基因的精品力作”。

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沉淀真情。《沂蒙山》主创团队11次到临沂采风,打造出了一部民族歌剧艺术的高峰之作。

“2017年,山东省委宣传文化部门找到我,想要打造一部艺术精品,我了解到还有作曲家栾凯、编剧李文绪、导演黄定山等军旅艺术家,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组成了一个创作班子。”王晓岭回忆,没多久,大概在6月份,他们就到临沂进行了第一次采风。

八百里沂蒙,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直到踏上沂蒙的土地,王晓岭说,主创团队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这句话的震撼。“我们参观红色遗址,访问革命后代、沂蒙红嫂,亲身体验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红色基因,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素材。”

很多人看《沂蒙山》的时候,潸然泪下。在北京天桥剧院演出时,更是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在业界引起震动。为什么这部剧这么感人,王晓岭认为,这是因为《沂蒙山》来源于历史的事实,而历史上,沂蒙山的人民做的只会比这个更加动人。“很多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战役,军民相处中发生的感天动地的事,我们都攒到一块儿了,所以整部剧的矛盾冲突特别强烈,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全程参与《沂蒙山》创作,王晓岭透露了很多细节,比如,在第一版故事中,有的人物没有出现,最初没有确立以一个村姑的成长为线索来写这部歌剧。“写成长是比较难的,因为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既要展现人物成长历程,又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还要唱出来,考虑音乐因素,是比较难的。基本上,一个角色是什么人、什么性格,一出场就已经确定了。”

在几次讨论中,创作团队提出一个想法:这次歌剧创作要创新,只写村姑海棠寻夫的过程,格局还是不够大,要想从多方面体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必须多线切入,既要写“民”,也要写“军”。最终,整部歌剧从两个家庭——海棠和林生、夏荷和赵团长在抗日洪流中的经历展开。“这个思路能够全景式体现抗战,也能够体现军民之间双向作用这样一个关系。最终,《沂蒙山》开创了一个几乎是双女主角双男主角的新的表现样式。”

“双线表达”的视角确定后,就开始丰富故事。创作团队认为,有几个历史事实不能忽略:渊子崖保卫战、大青山突围战、沂蒙红嫂。歌剧中最后呈现出来的几个主要角色,也都是以这些史实和人物为基础素材浓缩提炼成的。“比如,‘谁要当兵俺就嫁谁’,这句话当年真的有人说过;沂蒙老百姓牺牲自己的孩子保护战士的后代,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也是真实发生的;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从济南来到临沂参加抗战,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八路军战士临终前托孤,让孩子吸一口自己的血水,这样的细节刻画,都是来源于真实的历史素材。”

王晓岭掰着指头,一一调动自己脑海中的素材库,旋即陷入沉默。“这都是我采风时了解到的,说实话,当时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过去我们只是知道沂蒙精神,而通过采风,我的脚踏上那片土地,我的心灵真的和那个时空的事件‘打了照面’,才明白什么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我也是采风后、创作中,才体会到了其中的内涵。”王晓岭说,由于创作的关系,他去过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去过全国很多革命根据地的遗址和纪念场馆,但是近年来在沂蒙山的采风让他铭记终生。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我们常说一部好的作品要流行、流传、留存,最难做的就是留存。山东集合全国精锐创作和演出力量,推出了这样一部艺术精品。”

融合山东民歌和流行元素

“一双鞋子针儿密,一针一线记心里。天晴时候穿脚上,落雨就在手上提。一双鞋子针儿密,一针一线有情义。哥是鞋帮妹是底,一生一世不分离。”——海棠、林生对唱《一双鞋子针儿密》

“你是家乡的雨,我是远行的风。风雨相随伴征程,等到再相逢。我是村头的月,你是远方的星。星月相伴乘彩云,等到再相逢。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听你听我,彼此呼唤,一生有情有梦。”——林生、海棠重唱《等着我,亲爱的人》

“妈妈没有奶水,只能喂你血水。孩子,你尝不到母乳滋味,妈妈对你有愧。妈妈喂你血水,强忍不住泪水。孩子,你长大后不会后悔,妈妈是为了谁。宝贝,宝贝,快快入睡。听那梦中流过的蒙山沂水。”——夏荷独唱:《血水、泪水、奶水》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合唱《沂蒙山,永远的爹娘》

这些感人肺腑的唱词,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又起承转合整部剧的情节转换,糅合山东民歌、现代流行歌曲、西方歌剧宣叙调的风格元素,配以动人的旋律,在演出现场打动人心、催人泪下,很多国内艺术家也给予高度评价。

在创作时,如何考虑多种元素的融合?王晓岭说,创作之初,主创团队就明确了:歌剧毕竟是音乐的艺术,每个戏剧的转折点、发展和高潮,每个主要角色,都要设置经典的唱段。“歌词既要保持山东民歌的特点,又不拘泥于此。完全是民歌风格,没有时代元素,现代人欣赏起来有障碍;同时作为歌剧唱词,要推动情节转换,也要有歌剧宣叙调的唱词特点。”王晓岭说,这种创作方法在演出后也引起了业内争议,认为唱词风格不够统一。比如《一双鞋子针儿密》,是典型的山东民歌风格,《等着我,亲爱的人》更像现代流行的情歌,《血水、泪水、奶水》听起来像宣叙调。“我认为这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探索方向。最好的状态是做到三者的统一,如果有一定的违和感,那说明我们是在探索中,没有墨守成规,要通过不断推出的艺术精品去完善。”王晓岭说,其实每版演出的《沂蒙山》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唱词方面都有些微的调整。

“整部歌剧的唱词,我大概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写完,修改了半年左右,其实到现在为止还在不断调整。”王晓岭说,写唱词的时候要先想好这段歌曲要表达什么、要推动什么情节、要展现什么人物性格;其次决定用什么风格写适合。定下框架之后,就要尝试各种开头:从什么情景、从什么细节切入比较符合人物逻辑。“最难想的就是开头。”再往下就是要兼顾音乐,文学的,技术层面的,每一个句的合辙押韵。

最关键的是每段唱词的核心字眼。王晓岭说,往往那个核心字眼是最精彩的话,决定这首歌能不能留存。这句话不一定是特别高深的,但有可能是一句“人人心中有、但是口中无”的话、一句大白话。“比如,等着我,亲爱的人,很直白,但是贯穿了全剧,是《沂蒙山》的主题曲,亲爱的人,可以是爱人、亲人、胜似亲人的八路军战士……”

《沂蒙山》最打动王晓岭的歌词,就是《一双鞋子针儿密》,是他受山东民歌的启发写的。一开始海棠送别林生的时候唱“哥是鞋帮妹是底”,小山子唱的时候就变成“爹是鞋帮娘是底”,就形成了一个歌曲的前后呼应。从爱情到亲情、生命的延续、军民鱼水情的延续。

“告别了四面荷花三面柳,湖水半城山一城。书香已被炮火染,安逸的心难再平静。来到了遍地英雄沂蒙山,风雪一程爱一程……”这段夏荷独唱的《沂蒙的女儿》也是王晓岭比较喜欢的一段唱词,剧中八路军女战士夏荷作为来自省城济南的千金小姐,来到临沂抗日,“四面荷花三面柳,湖水半城山一城”这段描写,来自王晓岭去济南旅游时在大明湖旁看到的牌匾,他用到了唱词里,既形象又交代了夏荷的身份和背景、学识。

精彩的唱词对人物的塑造功不可没。王晓岭说,相比地方剧种,歌剧跨地域的传播力还是比较大的,歌剧是一个具有普遍性观赏价值的艺术品种。“歌剧《沂蒙山》在山东在全国引起的反响之大超过我当初的设想。看来,只要打造出精品,主旋律作品一样受欢迎!”

来源:大众日报

( 编辑: 初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