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染红日 柔肩担青山--重访沂蒙红嫂沂南故里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7-16 阅读次数: 9413

仲夏暑热,沂蒙滴翠。位于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纪念馆选址在常山庄村,朴素的村落依山坡而建,绿树成荫,苦夏时有凉风。

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在党性教育的全国大讲堂中色彩尤为鲜亮。践行初心使命,滋养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标注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

走进纪念馆的石屋,大量文字和图片史料,将初心的温度完好保存。在沂蒙老区这一方红色热土上,苦难与辉煌、初心和使命,不是标语,不是口号,而是无数个活生生的故事。

热血涌动——

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英雄群像

“预约参观的团队来自全国各地,每天的日程都满满当当。”6月25日,沂蒙红嫂纪念馆展陈部主任马茜茜对记者说。下午临近下班时间,来自国网青岛供电公司的青年员工,仍在恋恋不舍地拍照留念。红嫂纪念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传统教育专题培训,带给他们满满的感动。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雕像前,萱草花秀挺。古诗词中,尊称母亲为“萱堂”,萱草堪称中国的“母亲花”。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最艰苦的时刻,沂蒙红嫂给予了革命母亲般坚强无畏的庇护。

面对敌人的扫荡,王换于的家是红色堡垒。罗荣桓、徐向前、朱瑞、黎玉、郭洪涛等党员干部,都曾在她家生活工作过。她和儿媳张淑贞一起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近百名革命后代。有吃的先紧着八路军的孩子,自家的四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夭折。

2018年12月20日,最后一位沂蒙红嫂张淑贞病逝。于爱梅是张淑贞的女儿,回忆起母亲最后的时光,她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流下来:“俺娘活到104岁,后期有些糊涂了。在家坐着坐着,她会猛地对我说,今天包饺子,包好了,谁也别吃,给八路军吃!”女儿照着母亲的意思做,母亲还要反复嘱咐,包好的水饺,别忘了搛一搛(别粘了),八路军来了就是急的,吃完了还得上前线打仗……

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青壮年男子上前线,沂蒙妇女在后方贡献。共产党八路军吃的是乡亲们筹的粮食,住的是老百姓让的房,穿的是红嫂补的衣裳,受伤躺的是民工抬的担架,遇到危险靠的是群众掩护,急行军奔赴沙场过的是“识字班”肩扛的“火线桥”……

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区,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人人都是护理员。沂蒙红嫂身上承载的沂蒙精神,并不是某一个英雄人物的高耸,而是人民英雄群像前赴后继的涌动。

追根溯源——

理想信念源于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记者走进沂蒙红嫂的家,她们的后人过着普通的生活。追忆红色往事,眼中的光彩却不可磨灭,记忆中有家事有国事,忠诚永不褪色。

红嫂明德英的女儿李长花向记者讲述红嫂家庭的故事。

李长花拿出黑白照片,母亲明德英乳汁救伤员只是故事的开始,她的家庭先后出了八位子弟兵。趁着假期,她带着孙子何鸿宇也来到了沂蒙红嫂纪念馆,明德英的故事在纪念馆的墙壁上向公众展示。14岁的何鸿宇没有多说什么,他悄悄告诉奶奶:“这些历史都在我的心里。”

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她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善良、淳朴、正直、忘我的品格,在战火中绽放出石破天惊的伟力。

为什么沂蒙红嫂宁可牺牲全部,也要许党报国?是什么力量,驱使老区人民写下历史奇迹?在蹲点采访的过程中,这个追问始终萦绕着记者。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最后一个石屋,歌声飘扬中,记者找到了答案。1940年6月,《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诞生于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词作者沙洪是大众日报记者,他写道:“这不是写出来的,是从我心中迸发出来的。”

“他们上前线,为了俺们,连命都不要了,俺们在后方支援有什么怨言呢?”沂南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杨桂柱曾走访过多位红嫂,不止一次听到红嫂说出同样深情厚谊的话语。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党和军队用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群众利益,让沂蒙老区的群众深深认同了八个大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产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而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人民群众真正跟党走,相信党,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

敢闯新路——

红色基因在创新实践中传承

麦收时节,辛集镇库沟村居民吕凯拉着400多吨小麦到红嫂情面粉厂检测,各项指标达到一级标准,以高于市场均价一毛五的价格被面粉厂收购。

“我对‘红嫂情’这个品牌充满敬畏!”面粉厂董事长李秀玲说,“红嫂情”面粉送部队,质次的原粮价格再低也坚决不要。

红色基因在红嫂家乡传承,在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绽放新的光彩。

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纳入沂南党性教育基地片区,正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沂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朱祥法介绍,沂南党性教育基地片区共6个社区11个村,5266户15406人。其中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64户2086人,已全部脱贫。县里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专门成立片区提升指挥部。片区提升启动以来,坚持党建统领、党员带头,实施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村治理、乡村文明“六项”提升工程,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沂蒙精神中有丰富的创新创造因子,刻印着山东人自古就有的敢闯新路的传统。

“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在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社区,74岁的梁兆利是老支书,至今仍奋战在一线。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后峪子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干巴岭”“光棍村”,梁兆利为了给村里修水渠,卖掉了新买的农用车,带头捐款2000元。妻子张道梅知道后,一句埋怨的话也没说,晚上提着小马灯陪着老梁在山上打石料。

为改变落后面貌,他带领干部群众,年年整山、治水、修路、发展特色林果。几年来,8条环山水泥路畅通山村,1700亩帅李飘香,3家服装加工厂在社区落地,解决了本社区200名劳动力就业问题。如今后峪子社区成为沂南党性教育基地的新亮点。

600余人的青岛学生研学专列,把城里长大的孩子带到了沂南县马牧池乡的石屋。实景剧演出、红歌快闪、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团队来到红嫂家乡。沂南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立军介绍,2018年,文旅产业对沂南县GDP的贡献率近20%,成为地方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回到沂蒙红嫂标记的历史坐标,初心的温度仍然滚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奋进、砥砺前行。

大众日报记者 卞文超 杜辉升 通讯员 麻杰 薛峰

( 编辑: 万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