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正当时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9-30 阅读次数: 5164

莒南:奋楫争先正当时当时间走过70年、2万多个日夜。拥有1388平方公里土地、86万人民的莒南县,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跟随着共和国的腾飞一同成长,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全新面貌。70载勇毅笃行,党建引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早在1932年,共产党的红色星火就已经在莒南的土地上点燃。1949年10月1日,中共莒南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踏上新的征程。70年开拓,70年进取。在伟大历史进程中,莒南各级党组织紧跟党中央脚步,紧紧依靠人民,引领全县上下共同走过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实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行全面小康的伟大斗争。从1949年961个党组织、20743名党员,发展到如今1919个党组织、51699名党员,迎风飘扬的鲜红党旗下,诞生了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典型:“山东水库之母”石泉湖水库被国务院称赞“是水土保持的榜样,是山区建设的典范”,王家坊前等三个全国先进典型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党建带社建 村社共建”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党建领航,永葆初心和使命。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莒南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毫不松懈抓基层、打基础,唱响了具有莒南特色的基层党建“好声音,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2019年6月以来,一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间刮起强烈的旋风。在嘹亮号角声中,莒南上下正以责任和担当、拼搏和奉献,奋力答好新时代幸福美好新莒南建设的“新考卷”。70载接力奋斗,历史性巨变彰显发展才是硬道理秋日的莒南乡村,丰收意浓。田野间,农民正用饱满的五谷、熟透的果实,欢庆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田垄地头,是增收致富的甜蜜。在临港产业园,鑫海科技新投产的20条镍铁生产线昼夜不停,年产达到120万吨,连同老厂60万吨的生产能力,镍铁产量占据全国份额的55%。县城南环路西段,多家公司的研发中心集聚。金胜集团静谧忙碌的实验室内,技术人员紧盯数据实时变动,这关乎一项国内领先的花生油压榨技术是否升级成功。莒南,这个如今拥有“中国花生之乡”“中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经济县市”等亮丽名片的县城,2018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00.9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2.2:40.8:47.0;2019年上半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7亿元,增长11%。站在当下,回望过去:1949年前后的莒南,全县仅有5处厂矿、13个手工业合作社,农村工副业、手工业以榨油、磨粉、砖瓦窑、木梳等生产水平较低的产业为主,粮食平均亩产96公斤,年度工农业总产值1.29亿元。70年,这个县从以粗放农业为主、工业近乎零起步的“一穷二白”岁月,大踏步走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多面开花的新时代春天;70年,这个县的人民挥洒勤劳和汗水,在红色热土上谱写了翻天覆地的华彩乐章。这篇乐章的名字正是:奋斗莒南。70载深情,只为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赞美和向往9月24日,“中华抗日第一村”板泉镇渊子崖村。“60后”老林在大棚里忙碌。去年成功摘下“贫困帽”的老汉不再是那张整天愁苦的脸,他小心翼翼的掐着樱桃把摘下樱桃,放进垫着布巾的篮子,生怕把娇嫩的果儿碰破。这些樱桃借着“互联网+物流”的便利,包装入盒后,以每公斤60元的价格,卖到了首都北京。截至2018年底,莒南县所有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户全部脱贫,基本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像老林一样的1万8千余户贫困户和全县80多万人民一起,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发展红利应由全民共享。”这是莒南历届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70年经济飞速发展之下,这片红色热土从穷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每一天都在朝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大步前进——“钱袋子”鼓了,201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30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52年增加了382倍;“农村莒南”成长为“城镇莒南”,1949年,这个当时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的县,县城面积仅0.4平方公里,而如今一座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城乡统筹发展的 “齐鲁红都、滨海绿城”在鲁东南崛起,城镇化率达到56%;教育事业撑起美好“明天”,1943年兴起“庄户学”,1954年创办记工“识字班”,到现在211处各类公办学校遍布城乡各处,在校学生9.5万人……这是伟大的70年,巨笔如椽难以写尽;这是壮丽的70年,无数华章为之赞叹。家国梦在前,奋斗无穷期。新时代已然展开,莒南将继续奋力前行。(孙烨)

( 编辑: 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