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的叙说—探访烈士事迹陈列公馆

在临沂客户端 2019-10-08 阅读次数: 7056

纪念碑的叙说—探访烈士事迹陈列公馆

70年,见证人民的力量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

沂蒙,作为举世闻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沂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沂蒙人民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回望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初心,走好当下路,一步一步实现梦想。驻足凝视,沂河岸畔的一座建筑吸引了众多目光,那就是烈士事迹陈列公馆。它默默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见证着沂蒙儿女无私奉献、艰苦奋进的初心使命。

因为人民才有奇迹。

在松柏环绕、绿荫掩护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兴建于1980年的烈士事迹陈列公馆曾经矗立在这里。“烈士事迹陈列馆与战史馆建于同时,分列在纪念堂东西两侧,西侧是烈士事迹陈列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游客服务中心主任孟波介绍,该馆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1位烈士的简介,第二部分介绍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14位烈士以及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一等功臣英雄连长文兰新,战斗英雄模范指导员任柱恩烈士的事迹。

回望历史,不时让人痛彻心扉。“尽善尽美唯解放”的王尽美从这里出发,中国共产党自此在山东一发不可收;把敌人法庭当作革命讲坛的李清漪以身就义,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大无畏气概;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长眠于此,“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的事迹让我们动容……

沂河水静静流淌,英雄壮举却不会随着历史的远去而沉淀在河底。在革命英雄的感召下,无数沂蒙儿女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军队的无限深情,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涌现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陈毅担架队等众多拥军支前模范,“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人人都是护理员”,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这是对群众力量的肯定,是对奋斗征程的指引。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沂蒙人民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做出了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诠释了沂蒙儿女爱憎分明、至善至美的淳朴心灵。

有这样一组数据:根据地420余万人口中,支前人口有121余万人,参军20余万人,做军鞋515万双,做军衣222万件,碾米磨面111716万斤。沂蒙人民用血和泪书写出这张支前统计表。

英雄虽远去、精神永传承。

2005年8月16日,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除了英雄们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感天动地、慷慨无私的沂蒙人民也成了展出的主角。

沂蒙母亲王换于,开办地下托儿所,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发动群众抚养革命后代42人,多次掩护八路军首长和伤病员在她家住过,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舍生忘死救伤员的祖秀莲,看到八路军重伤员郭伍士昏倒在家门前,便急忙拖进屋里抢救,熬鸡汤给他补身体,擦屎倒尿,硬是从死亡线把郭伍士救了回来。

……

一幅幅弥足珍贵的照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事迹,一首首原汁原味的民歌,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感动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

鉴于沂蒙精神展的轰动效应,2006年,沂蒙精神展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得以复展。“参观者无不被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所感动,无不为沂蒙人民为革命、为人民军队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所震撼。”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王皓琳回忆。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2012年,沂蒙革命纪念馆开工建设,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沂蒙精神展也顺利迁入。在展馆内,一幅大型雕塑“力量”无不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无数沂蒙老百姓用独轮车推着小米、弹药等物资,主动运往前线,支援抗战。“它表达的主题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什么样的初心、什么样的使命才能赢得老百姓这样的信任和支持?”王皓琳感叹道。

一路走来,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70年辗转而过,红色回忆不断被拾起,沂蒙精神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精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新的历史时期,沂蒙人民不畏艰难、奋勇前进,始终跟着共产党走,坚持不懈地传承、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奋进在新时代大美新临沂建设的进程中,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磅礴力量。

临报融媒记者 张丽

( 编辑: 子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