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爱梅:三千场宣讲传承红色基因,五代人梦想接力沂蒙精神

在临沂客户端 2019-10-30 阅读次数: 11572

山东省沂蒙山区有一位执着的退休女教师,十几年如一日践行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家风,开展爱党拥军活动,先后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她就是67岁的沂南县第四中学退休教师于爱梅。

于爱梅1952年11月出生,现任“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会长,“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受战争年代爱党拥军红色家庭的长期熏陶和影响,养成了爱党爱军、乐于助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品格。退休以后,她大力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把弘扬沂蒙精神当作使命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作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4位群众代表之一的于爱梅,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后,深感责任重大。把沂蒙精神宣传好、传承好,是每一位沂蒙人的责任。在这方面,于爱梅起到了突出的带头作用。

于爱梅生长生活过的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的重要领导指挥中心,许多党政军机关都曾设在这里,许多高级将领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过。于爱梅的奶奶、母亲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拥军模范。她们的言传身教,使于爱梅对红嫂精神、沂蒙精神的理解更加全面而深刻。她要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把沂蒙精神、红嫂事迹宣传出去,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新时代的伟大建设中去。

2010年,中共沂南县委宣传部成立沂蒙精神宣讲团,于爱梅作为宣讲团成员之一,先后到机关、学校等作报告46场,听报告人数2万余人。2011年,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成立,她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后代,义务到党性教育基地作报告,先后为党员干部、大中小学学生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3000多场,听课人数达80余万人次。她还担任马牧池“红军换于小学”、依汶镇“将军小学”等校外辅导员,不但为学生们讲思想政治教育课,还为他们培训讲解老师20余人。她的宣讲报告《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是山东党性教育及沂南政治思想教学点的突出亮点。为达到最佳宣讲效果,她认真撰写讲稿,反复熟悉演讲材料,努力把每次报告都作得十分精彩。由于宣讲任务安排得很紧,于爱梅有时候不得不需要一天宣讲多次。这对于60多岁的她来说,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一次,她正发着高烧,但为了不影响宣讲,她顶烈日,冒酷暑,坚持作报告,接连讲了五场,每场40分钟。汗水湿透了衣衫,高烧模糊了双眼,但是她的报告依然流畅感人,自始至终没有说错一个字。可是,当讲完最后一场、掌声响起的时候,她的双腿再也没有了力气,勉强走下讲台,瘫倒在椅子上。

发起成立“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是于爱梅宣传沂蒙精神的一项重要决策。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她于2016年6月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使沂蒙精神的研究、传承、弘扬工作走向了有领导、有组织、有章程、有规划的道路,使沂蒙精神的弘扬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利用宣讲团、编写读本等多种形式,使宣传面更广,宣传内容更深入,宣传效果也更加明显。

为扩大沂蒙精神宣传的覆盖面,于爱梅于2017年5月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2018年3月,又在德州齐河设立了第二处机构,使沂蒙精神的宣传弘扬工作开始走出沂蒙,迈向全国。她决心今后几年内,要在有条件的各省会驻地成立分会组织,让沂蒙精神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把拥军优属工作当作职责



在于爱梅心中,人民军队驱日寇,抗蒋顽,保家卫国,守护和平,功不可没,伟大无比,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嫂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2004年,她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后,就从微薄的家庭收入中挤出钱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拥军优属活动。

她走访部队,慰问救灾一线消防官兵,行程数万里,足迹踏遍江南塞北。她还定期看望老英模、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嫂等等上百人,不止本县、周边县区,千里之外的上海、北京,只要打听到哪里有这样的革命老人,她都不计行程多远,花费多大,前往慰问。2016年,她在上海开会期间,听说附近有位曾在沂蒙山区战斗过的老八路战士任传英,就利用会议间隙,买上礼品到她家里去看望。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转退军人找不到理想工作,造成生活困境。于爱梅对于他们,不管亲疏远近,能跑腿的跑腿,能沟通的沟通,尽力帮助。有位叫苏晓涛的退伍士官,自谋职业,创建了中国儒将青少年拓展训练中心,吸纳了数十名退役军人就业。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于爱梅就帮他想办法,鼓干劲,寻路子,拓业务,最终使其走出困境,公司越办越大。苏晓涛本人也被评为“山东省退役军人创业标兵”。为使更多军人得以安置,于爱梅还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一年一度的“退役军人创就业论坛”活动,为退役军人解读政策,指导方法,激励意志,铺路搭桥,使不少人顺利找到理想工作。

为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拥军队伍中来,于爱梅还于2010年6月发起成立了“沂蒙红嫂拥军协会”, 发动民营企业家和个体老板联合拥军,使沂南县的拥军优属队伍越来越壮大,形成了组织化、规模化、常年化。

于爱梅爱党拥军不图虚名,扎扎实实,立足于为受拥对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年来,她用于拥军的鞋垫累计2万多双,地方特产数万公斤,战士急需用品上百件套,花费达上百万元,以实际行动续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新篇。

“是什么让您年复一年无私拥军,义务讲解沂蒙精神?”“是信念,是传承,更是感恩。”于爱梅说,从她的奶奶、母亲,到她的女儿和外孙,祖祖辈辈都在传承沂蒙精神。

把关爱青少年成长当作责任担当


 

战争年代,沂蒙山区人民“最后一口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郎送战场”的爱国拥军事迹,传颂全国。于爱梅出生于红色家庭,奶奶王换于、母亲张淑贞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八路军将士孩子的义举,使于爱梅受到深刻的影响。

于爱梅曾深情地说:“革命战争年代,我奶奶和我母亲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40多名八路军子女,使孩子们能够安全健康成长,父母专心打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作为她们的后代,我有责任把这种爱心传承下去,为当今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些有益的事情”。于爱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30多年的教学生涯以及以后的日子里,她不但教授孩子们文化知识,更向孩子传播理想、信念和做人的道理。

离岗不离职,义务担任校外辅导员。2004年,从教师岗位离岗后,于爱梅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实施对青少年的教育。她经常利用学生们课外活动时间,走进校园,与学生聊天,给学生讲述战斗故事,畅谈人生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她被沂南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为沂蒙精神宣讲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她还自告奋勇担任了山东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义务讲解员。

义务辅导帮教,倡导建立“四点半”学校。在担任校外辅导员的过程中,于爱梅发现,有很多学生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管顾,致使学习受到影响:学业没人辅导,生活缺少照料,安全存在隐患。于是,于爱梅就把从教师岗位退休的姐夫、当教师的女儿、女婿和外甥等召集起来,组成一个家庭义务帮教小组,以帮助学生解决亟需问题。没有辅导场所,她就把家中一套房屋挤让出来;没有桌椅,她就花3000多元去市场买来。几年来,于爱梅的家庭帮教小组共义务辅导学生十几批次,受益学生150多人。2012年,于爱梅又积极向沂南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议,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爱心家园”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四点半学校”,由五老志愿者对学生们进行统一接送、辅导,以解决放学这段时间小学生管理问题。沂南县关工委积极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全县有条件的学校、社区、企业建立了留守儿童爱心家园和“四点半学校”20余处,有效解决了部分学生四点半放学后失管失教问题。

利用红色资源,影响感染青少年学生。课外辅导员的角色,为适时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于爱梅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抓住关键节点,对学生实施引导、教育。每年清明节,她都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唱革命歌曲,陶冶革命情操;到王换于故居、沂蒙红嫂纪念馆进行入队、入团宣誓;讲述革命战斗故事等,使学生思想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周末和假期,她带领学生到老革命、老红嫂家中进行慰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英模人物,亲身感受沂蒙精神。活动中,于爱梅启发指导学生帮老人们打水扫地,洗衣摘菜,按摩捶背,赠送生活用品等培养他们的爱心。老人们则为孩子们讲述战斗故事,讲述模范人物的事迹,让孩子们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有责任担当,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记心间,沂蒙精神传承好。于爱梅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实践行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诠释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尚道德情怀和品格,引领着新时代的道德风尚,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于爱梅先后被授予临沂市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沂蒙新红嫂及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山东人物和中国好人、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等光荣称号。

来源:省文明办、临沂市妇联

( 编辑: 吕金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