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费县大青山林场孙百友:用传承与责任守护那片绿

在临沂客户端 2019-11-02 阅读次数: 6787

秋日的费县国有大青山林场山峦叠嶂、五彩斑斓。在这漫漫山野间,有这样一位护林员,他凭借一颗赤诚的心,坚守林区33年,从意气风发到两鬓白发,他早与绵延茂密的山林融为一体,默默守护着这片珍贵的山林,他就是费县国有大青山林场原场长孙百友。


 

孙百友(右)

1984年7月14日,随着三年林校的学习生活结束,孙百友带着梦想回到了家乡,并很快被林业局分到费县国有大青山林场工作。作为当时林场中为数不多的专业高材生,仅仅工作三天,他就被派遣到侧营寺分区刺槐林木良种基地,主持技术工作。然而林场艰苦的环境还是让他倍感焦虑,是走是留?他开始举棋不定,但随着一天一天的深入林场和了解林场,他开始被前辈务林人的绿化成果和良种基地管理成就所震憾,并坚定了自己要用所学知识把这片绿传承下去的信念。

“道路不通,无水、无电,当时的大青山林场环境条件,无法与县城甚至乡镇相比。”孙百友介绍道,侧营寺分区的条件就更差了,还远离村庄,深处大山之中,是蒙山的最东端,与沂南县交接,离家足足四十多里,进入林场就仿佛入了原始林区,与世隔绝,白天只能与林木花草为伴,漫漫长夜只有不知名的鸟叫和狼嚎。


 

孙百友(右)

孙百友在学校学习的是森林保护专业,专业性很强,基本上就是以昆虫,病害防治为主,其他专业基本上不涉及。而到了基层林场所有与林业有关的知识都要用。“当时场里除了将刺槐林木良种基地技术工作安排我负责之外,还让我负责全场的技术工作,在林场人的眼中,知识就代表了技术,就得承担起技术员的责任,而且还不能有差错。”孙百友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万千。

“光靠在学校掌握的那点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林场的工作需要,没办法,我就在工作之余拼命自学。”1984年9月,孙百友参加省厅在冠县苗圃举办的北方林木良种培训班,由北林大教授授课,时间一个月让他受益匪浅,并初步掌握了林木育种程序工作方法等,让他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有了标准。此后的几十年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识,他又多次参加不同形式专业技术培训和函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个能适应林场技术工作的林业人。


 

孙百友(右)

大青山在1964年基本上造完林,但当时造林受条体所限,以黑松为主,这就容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当时,采取各种方法都不能彻底控制,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量有益生物灭绝,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孙百友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针对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松毛虫防治方案,用于指导全场的松毛虫防治。经过连续四年综合防治,到1988年大青山林场的松毛虫得到全面控制,到现在为止,松毛虫基本绝迹,森林得到有效保护。

自1986年开始,大青山刺槐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压在孙百友的肩上,经过不断的干中学、学中干,他由一名门外汉逐渐进入专业层面,到现在已基本对遗传育种的程序,良种基地建设有了比较熟练的掌握。现在,大青山国家级刺槐林木良种基地,经过四十多年几代人努力,已形成集汇集、选育、繁殖、推广功能齐全的良种基地。不仅为国家的造林绿化提供了大量的种、苗、条,而且还在生产、科研过程中培育出数量可观的优良系号,同时也获得了多个科技进步奖,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对基地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在大青山林场工作的33年时间里,孙百友在制定林场制度中,有一条规定就是上班不是8小时而是24小时,除了休班回家,其余时间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随便回家,就是他作为场长也照样执行。“林场森林密布,财富在山上,责任在肩上,如果下班后一走了之,林木丢失了怎么办?发生森林火灾怎么办?”孙百友表示,林场的工作性质,工作一天就是24小时,而不是8小时,这几十年中他与同事们一起日夜坚守在林区,即便2013年以前不发工资也一如既往地坚守着。辛勤的努力也换来了不俗的成绩,他当场长十七年来,没有发生一次森林火灾,森林木材增长率逐年递增,覆盖率85%以上,2010年林场还被省林业厅命名为“十一五”全省十佳国有林场。

3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大青山的山岭间;30多年来,他将大爱献给深山里的一草一木,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说的话字字激荡人心。大青山近90%的森林覆盖率,是无数像孙百友一样的护林人用青春汗水写就的,沂蒙生态建设的不朽篇章,更离不开他们的执着与坚守。

临报融媒记者 周成刚 通讯员 林登峰

( 编辑: 吕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