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在临沂客户端 2019-12-18 阅读次数: 11042

“她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临沂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罗庄区高都街道东潘墩村第一书记工作纪实

  东潘墩村是临沂市罗庄区高都街道新和社区的5个自然村之一,村民1138人。多年以来,村民主要靠务农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村集体经济薄弱,2017年村集体收入为零。2018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第一书记工作组的高桦、沈雪莹进驻东潘墩村,抓党建、促增收、惠民生……近两年的时间内,第一书记工作组牢记使命担当,将群众所思、所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干实事中凝聚民心,从不信任到领着干再到一起干,班子战斗力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用“她力量”将村民最初的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落后的东潘墩村成了幸福宜居地。

当雨天一身泥的乡间小路遇到高质量的工程队;当破旧村庄遇到高标准建设的美丽乡村;当村集体经济薄弱的自然村遇到第一书记工作组;当村民对于两位女第一书记的担忧遇到巾帼不让须眉、以村为家的担当……当所有的这一切遇见成为现实,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遇见是为了更好,这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派驻罗庄区东潘墩村第一书记工作组给出的答案。

党建引领 建强组织聚合力

新时代党建工作,基层党建是根基。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势,为党的全面发展奠定更牢固的基础、提供更强力的保障。在东潘墩村,第一书记工作组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她们的目标:让每一位党员成为推动东潘墩村发展的一面旗帜,为东潘墩村留下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工作队。

“嘀”,随着蓝牙门卡清脆的声响,罗庄区高都街道东潘墩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楼宇门轻轻打开。这处朴实简洁的服务中心,正进行收尾工作。重装提升的党群服务中心有两层,面积不算大,却处处透着用心。“将来这里当作村里的图书室,一楼这边是服务大厅,那边是党员活动室。”工作人员介绍到。

对村里的一些党员来说,这样功能齐全、现代化的党群服务中心,是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2017年夏天,东潘墩村举全村之力修建完成了村委办公室,可这处办公地点从里到外都像是一处民宅。怎样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两位第一书记冥思苦想许久,多方征求意见,请教有关专家,多方协调资金,才有了如今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以前我们羡慕别的村党员开会的地方,现在好了,有了这么好的党群服务中心,开起会来特别有精神。”党员姜建新说。

东潘墩村基层党建“枝繁叶茂”的背后,是工作组孜孜不倦地在党建工作的根基上浇水耕耘。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潘墩村还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而这些年来却渐渐落后,归根结底,是没有一个好班子。“不到三年换了九任村支书,我们村太乱了,几十年的陈年旧账算都算不清楚。”提起村子发展,一位村委委员不无遗憾又痛心地说。新成立的班子,虽然干事热情高,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面对村集体没有收入、党员结构老化、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也束手无措。“抓班子,带队伍”成为驻村工作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

“我们积极参与‘五好六无’村级班子创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过硬支部。多次组织村干部到先进村居学习,结合每月主题党日,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我们还开展了党建网格化管理和党员积分考核制度等,通过党建引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桦说。

在第一书记们的努力下,东潘墩的党建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70多岁的老党员张玉兴家的白果树种了多年,但因为正好在修路的规划路线上,他二话没说,主动砍倒了白果树;党支部成员刘爱军、潘宗申等几名党员,两个多月坚持在修路工地上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积极帮助化解矛盾;李希华志愿参与村内绿化、村庄环境维护;潘晓林捐款3000元,帮助村内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在党员的带领下,群众们也纷纷捐资支持村庄建设,在“户户通”、村庄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等工程实施中,积极配合村委工作,很多群众宁愿自己吃亏,也不给集体添麻烦。

从班子到村居再到党员群众,东潘墩村的精神面貌早已焕然一新。第一书记工作组期待也坚信,她们在抓班子带队伍上的躬身力行,可以给东潘墩村的党建工作注入永不枯竭的能量,让一届又一届的班子越来越有战斗力。

产业增收 开出致富幸福花

初冬,寒风乍起,东潘墩村的花卉种植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种植户史永学正在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枝叶翠绿的兰花绑到固定用的小木棍上。两个多月之后,一株株兰花将绽开一朵朵花蕊,投放到春节的花卉市场上。

“按照以往的花卉价格,一个棚的纯利润算下来,最少得有五六万块钱。”史永学告诉记者。在旁边的数十个大棚内,多肉、蝴蝶兰、食用菌的种植户们也正在忙碌着。

东潘墩村内能够发展规模化的花卉种植,还得从村里的土地流转开始说起。东潘墩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村集体无收入、无资源、无建设用地、无特色种养殖产业,第一书记工作组驻村以后,就开始为村民们致富增收想办法。

依赖便利的交通以及靠近原鲁南花卉市场的位置优势,第一书记工作组经过与村委探讨,认为发展花卉园艺是个好项目。但是村民顾虑较多,不愿意流转土地。于是,第一书记工作组与村委积极做工作,流转了村内的20亩土地,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共同发展花卉园艺。“与我们村合作的新型经营主体们,种植经验丰富,销售渠道成熟。村集体增加了收入,村民可以来学习技术,还可以在棚内打工。现在我们刚刚起步,以后将通过示范引领,上规模、上档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桦告诉记者。

现在花卉园艺园已经初见雏形,数十个标准化的大棚内种植了多种花卉和多肉植物。经过第一书记工作组联系,花卉园艺技术专家还会定期到村内讲课,对种植户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

为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宣传推介塘崖贡米又成了第一书记工作组的一个重点工作。塘崖贡米是高都街道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但是由于近年来管理模式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品牌发展,村民种出了好大米也卖不出来好价钱。第一书记工作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高都街道共同挖掘开发了“塘崖贡米”文化,组织参加了中国报业发展大会第一书记农产品展,组织联系新媒体和电商开展网络直播,开展了塘崖贡米进社区等活动。11月6日,罗庄区举办了首届稻米文化节暨“塘崖贡米”品鉴会,对本土稻米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了集中展示,实现了“塘崖贡米”的成果展示和品牌推广。

此外,第一书记工作组通过租用村民房屋,投入35万元产业经费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将发电产生的收益用于村集体收入。目前已有收益2万元,农户每年可收取租金1000元,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增收。

文明润心 倡导生活新风尚

在东潘墩村,28岁的张英坦成了众多村民讨论的名人。在村里首届“好媳妇”的评选中,张英坦获得了“好媳妇”的称号。孝顺公婆、家庭和睦,经过层层选拔,一个个符合标准的“好媳妇”成了许多村民竞相学习的典型。除了“好媳妇”评选,东潘墩村还开展了首届“好婆婆”评选活动,树立村民身边的先进典型。

“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更是乡村振兴的‘晴雨表’。”第一书记工作组结合自身实际,倡树文明新风,加强村庄乡风文明建设。

积极指导村民创建“美在农家”。家庭和谐,村庄更和谐。第一书记工作组来到东潘墩村美在农家示范户里,不仅明窗净几,而且各有特色,有的绿植满屋,有的充满艺术气息,“俺们的家里一点不比城里人差。”村民潘女士自豪地说。通过“美在农家”的争创,在全村形成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开展扶贫助困。两年来,为村内协调捐助物品共计8万余元。“六一”儿童节为全村50名儿童购买文具;协调农工党罗庄总支开展了重阳节送温暖送健康活动,免费赠送了20份价值2000元的体检套餐,并为22户老人及贫困群众送去慰问品;协调爱心企业为30户贫困户送去米、面、油、棉被等慰问品。同时,为了让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体会到来自社会的温暖,第一书记工作组在七一建党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期间,开展了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活动。

困难老党员张玉良逢人就夸两个第一书记好,张玉良由于生病,导致生活困难,第一书记工作组了解相关情况后,多次来到老党员家中走访慰问。“每次到老党员家里走访的时候,都会被他家养的大狼狗吓一跳,汪汪叫的声音太吓人。”从小怕狗的沈雪莹告诉记者。可是现在,每次到老党员家走访的时候,大狼狗都会安静、乖巧地摇着尾巴。“有句话说得好,‘书记做到狗不叫,才是真的呱呱叫’,工作方面不能说做到呱呱叫,但是做到入户走访的时候,每家的狗都不叫真是可以,也只有跟村民熟悉了,村民才愿意把你当成自己人。”沈雪莹说。

巾帼柔情 牢记使命守初心

高桦和沈雪莹,是同批次罗庄区唯一一组两位都是女同志的第一书记工作组。如果你问她们,作为女同志,驻村工作开展起来更难一些吗?她们承认:是的,更难。如果你问她们,来东潘墩村后悔了吗?她们毫无犹疑:从不!

回首过去的五百天,件件往事历历在目。

村里修路,资金短缺怎么办?她们一遍又一遍地跑去找质量过关的工程公司,软磨硬泡苦口婆心,最终对方公司几乎零利润为村里修了路。

村里修了路,要建设高标准的排水系统,此前周边没有任何村子规划如此完善科学的排水系统,有些村民开始不太理解,但工作组坚持一定要为村子建设一套高质量的配套排水系统,第一书记工作组又开始了疏导工作……直到今年夏天,台风利奇马过境罗庄区时,东潘墩村未见一处积水,村民们终于理解了工作组的苦心。“以前咱不知道排水这么重要,以为村村都这样,今年台风,看看别人村,再看看俺村,真是感谢第一书记。”村民潘永太连连感慨。

基础设施做好了,就是要把村子变得更美。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美丽乡村项目迟迟推进不下去。第一书记起早贪黑,四处争取协调,终于在2019年11月,工程顺利开工了。

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让两位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工作过的第一书记,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两位书记深知,越是遇到困难,越要让老百姓看到她们为大家做事的决心。

高桦的母亲年事已高,腿脚也不便,而高桦的兄弟姐妹都在外地,平时高桦三天两头去照顾母亲的日常。可自从驻村后,高桦去母亲家的次数大为减少,碰上周末加班,只能通过电话与母亲聊几句。“什么时候回来?”很多时候,一句简单的问话,便戳痛了她的心。

沈雪莹的爱人是一名警察,家里的事情也顾不上,驻村以来,只能把孩子和家托付给了本来身体就不好的公婆,奶奶病危也不能守在病床前,老人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尽力再做得好一点。”沈雪莹轻声地一句带过了,也许除了她自己,没有人知道这份看似平和的语气背后,是怎样的负重前行,是怎样在深夜醒来,挂念着女儿的笑脸和身体抱恙的长辈。

一年多,一次次日出月落,春去了冬又来,一天一天,都在忙碌和充实中过去了。基层驻村工作很难,让人能够坚持下去的,是出发时那颗火热的初心;基层驻村工作很难,让人愿意坚持下去的,是前进路上时刻感受到的使命。“驻村工作一天,就要做好一天的工作。”所想亦是所行,面对老百姓对美好乡村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高桦和沈雪莹想做的,是带着村民们,离这一份向往近一点,再近一点。

临报融媒记者 英子 王富军

( 编辑: 郑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