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散文丨东鲁家声远

在临沂客户端 2019-12-20 阅读次数: 7754

当“东鲁家声远”这五个字,邂逅眼睛的那一刹那,我的心头一热,乡情暖怀,泪泉也趵突出眶……这是“曾文定公祠”首门之联的左句,右联是“南丰世泽长”。我喃喃地重复着,目耕那一幅幅凝聚血缘的支脉迁徙、图腾繁衍的图文,内心的波澜激荡,澎湃起无限感想:木之有本欣欣而华茂兮,水之有源涓涓而流长兮;“人为本平祖祖远而不忘祖”。

缅瞻宗祠,月读桔海;仰望苍穹,那颗璀璨的文曲星光,点燃了中国散文的千古清辉。寻亲、访亲,探亲、认亲,相约千年,我庆幸这神奇的“老乡”际遇交会,沐浴了千年散文之灵光。朝辞临沂,夜宿南丰,是“千里迢迢”最好的注释。遥想大宋熙宁四年,曾巩调任齐州(济南),没有汽车、飞机和“复兴号”可乘,车马劳顿又得几个日月。由此而想象,曾巩政事七州,宦游大江南北的“穷徼”,十二年徒居无常,又有多少时间在风轻雨斜的沧桑古道上辗转,在山高流水的清音梵唱里缥缈。“曾巩”是这片清秀山水的厚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杰出人物,他既是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南丰七曾”最靓丽的名片,又是“唐宋八大家”星群的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之光。

天赋神授。曾巩秉承家学,“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锐意进取,据仁依德务为经世之学,他的“本源《六经》”,被人称之为“六经之羽翼”“孔门之文章”;浸漫汉唐,砥砺欧王;开阖驰骋,如云表奇峰,卓然崛起,燎原我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曾巩诞辰1000周年,全国散文名家荟萃“琴城”,祭祀“百代贤师,千秋醇儒”。采风悠闲从容,风情温润隽永。追根溯源,遥望千年复千年的儒性时空,穿越遥远复遥远的“孔曾之乡,礼仪之邦”,洞见曾氏密码。曾氏乃夏禹之裔,少康中兴,封其次子曲烈公于鄫国,建都于向城,城址遗存临沂市兰陵县的鄫城前村。鄫国领地,青山耸萃,崮峰如黛;仙气弥漫,灵气四溢。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被莒国所灭,其同姓亲族被迫向四方迁徙,太子巫等臣民,逃往鲁国南武城居住。为表达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作为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也有了南丰曾氏笔下诗意的“东鲁家”。

慈德昭垂维四极,祥光普照育群生;天佑曾氏一家亲。寻根问祖,“南武城”是曾姓发源地,可饶有史趣的是古代典籍和“南武城”开了一个两千多年的历史玩笑,《史记》《括地志》《一统》《读史方舆纪要》都记载鲁国有两“武城”,这就给曾氏血脉祖庭,带来了经典的纠结传奇,这两个古老的“武城”,一个现存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的南武城,另一个是济宁市嘉祥县的武城。南武城故城遗址位于曾子山下,城遗址的西北、南两面有苍山、南城山、开明山为屏障,东、北两面有用黄土夯筑的城墙,构成半圆形城郭,遗址东边有曾点墓和澹台灭明墓。根据《左传》等典籍记载以及南武城故城出土的巨型青铜弩机和大批青铜剑、戈、箭簇等兵器,说明南武城就是春秋鲁襄公十九年筑的武城。早年是平邑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年前又被国务院核定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一曾无二曾。正本清源,平邑县为了捍卫曾子的“户籍”,与嘉祥争了600多年,直到201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注释:曾子:“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平邑)人。”至此,《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百科大词典》《辞海》和中学课本等主流权威出版物对曾子的籍贯说法一致,曾子故里又重新“回归”圣地孝都——临沂。

梳析曾氏血脉之源,解读曾巩家世为儒的文脉,就不得不说曾子及其老师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资生普润,天下归仁。临沂和孔子的关系非同一般,有地缘关系,又有亲缘关系。史料记载: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因故逃离宋国奔走鲁国,第一居住地并非曲阜,而是“防”,并且还担任了防邑大夫。春秋时期,鲁国有东防、西防。《左传·隐公九年》“公会齐侯于防”,指的是东防。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对防邑也有过考证。他认为:“鲁有东防、西防,防叔治所为东防(今临沂市兰山区)西北。”(钱穆《孔子传》第一章)。孔子的祖父、父亲都出生在防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离开防邑到了曲阜。综上所述,孔氏家族的迁徙路线是旧都——防邑——曲阜,也就是从河南商丘,到了山东临沂,最后到了山东曲阜,所以说:临沂是孔子的祖籍地。在我的家乡“孔子托孤”,乳妇皆知。曾子和父亲曾点都拜孔子为师,师生山海情。孔子的儿子孔鲤英年早逝,他73岁临终托孤,把刚满5岁的孙子子思(孔伋)托付给27岁的曾子,曾子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倾尽全部“儒能”,照亮“述圣”子思的人生;子思传递火炬,他的再传弟子传授“亚圣”孟子。一代“宗圣”曾子,著《大学》,写《孝经》,主笔编制《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以其毕生之力,推行儒家之道,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曾子是孔子的正宗衣钵传人,没有他就没有儒学的文脉传承,就没有孔子文化潮汐中国,漫延民间文化、庙宇文化,直至根植中国皇家文化的核心。所以说:圣人行化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沂蒙,不仅是《论语》的摇篮、《大学》的讲坛、《孝经》的写作现场,还是儒学原生态的本源,更是儒家思想的传播之源。

收藏岁月,仁浸乡风。户对军山千支盛,门迎盱水万代兴。南丰曾氏从遥远的蒙山沂水间走来,氏族的世系演变、辈序字派以及族规家训都独宗祖道,树高千尺,唯有根深。千百年来,在祖德慈晖照耀下,生生不息……采一朵军峰的紫霞,掬一泓盱江的碧乳,曾氏才乡群彦,守着一份仁爱,尊祖崇宗,弘儒扬道。

吾邦山水秀,雄丽冠江右。一首五言绝句,生发了诗画南丰。山村的浅秋,桔海耸萃闪金,桃源曾祠,佛烟缭绕;漫步盱水河畔,目光所及,触景暖心:“唐宋八大家”的雕塑儒雅如生。一方映照着橘树的水池,生溢着千年墨香,那水面宛如墨绸,荡漾着《局事帖》的字迹;惠风和畅,波浪簇涌生发的水语,礼赞曾巩的书法,冥冥天籁,萦绕耳畔……相传这池是曾巩少儿读书清洗笔砚之处,旁壁石岩雕刻着朱熹手迹“墨池”。目耕曾池听巩韵,凝神曾子缅前圣。沿碑文侧的石道而行,曲径通幽,直抵“读书岩”;一代才俊曾巩,手抚书卷,气定神闲,亲切地扑面而迎,让人眼神发光,心也跳动得厉害,就像看到了家里的长辈,由衷爱戴,鞠躬致敬;岩亭四周雕刻着赞誉“读书岩”的诗词:“半壁石岩千秋胜迹,八家遗墨万古留名,亭前树影江边月,岩下书声石上泉。”这宜读、宜书、宜文、宜人的桃源圣境,养育了少年曾巩的追梦灵魂,也生发了治学至伟的文豪精神。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宋至和二年,曾巩邀请弟弟游玩临川山水,他效仿王羲之“兰亭,修楔事也”,在“永和九年”那一场醉的味道里,写出了“翠幕管弦三市晚,画堂烟雨五峰秋”的著名诗句,也萌生了在曾家园的南边建造一个书院的念想。弘德泽民,赞化江右。“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澈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家园花木错落有致,讲堂、学馆、彩亭、后院次第排列,幽静文雅的生态环境,确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好地方。宋嘉佑元年,书院诞生的前夜,难以想象曾巩的心情,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起题院名之时,这个把祖籍刻在骨子里,将儒学融化在血液中的文人,肯定灵思联翩,想到了血脉之源曾子,也想到了文脉之源孔子,更想到了“东鲁家”。床前明月光,他思索良久,饱蘸激情展纸、磨墨、润笔,挥毫题名——“兴鲁书院”。这院名极具思乡念祖、尊曾崇儒的内涵,又意在“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者”的底蕴。驻足凝视,用雕塑饰展的“兴鲁书院”情景再现,倍感亲切,那一股乡恋之情恰似沂水拖蓝的暖流,奔涌心田,升腾临沂人的自豪感;当目光扫描桌面,那几册尘封的《论语》《大学》《孝经》,让人顿觉熠熠生辉。曾巩一生致力于“宗经明道”,崇德尚贤,博学约取;极嗜藏书,广览博收,家藏古籍2万余册,收集金石篆刻五百卷,为求学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此时曾巩虽然功名不显,但他的学问及思想都是出自儒家经典;文章也早已炉火纯青,深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褒奖;世人称其“大儒”“真儒”。他治学严谨,亲自讲学,所有教材都亲自校对;还经常邀请欧阳修、王安石等知名学者莅院讲学,很多文人学士也不时来书院会讲,极大地提高了书院的知名度,成为江西著名书院。

曾巩教书育人的同时,广泛涉猎,扎实治学。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主张“文以明道”,先道后文,文道结合;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以圣贤为师者,方能立足于天地之间。嘉祐二年与弟弟曾布、曾牟、从弟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彦深共六人同时及第,这在科举史上也是极为少有。一门同榜六进士,轰动朝野,创造了传颂千古的“六子登科”的奇迹;北宋时期曾氏一门史禄及第的进士多达 51名,“曾氏七子”以品节、文章名冠古今,被后人传为佳话。现在,临川六中还保存着“兴鲁书院”的遗址,书院南边的路,也被称作“兴鲁坊路”。

抚州,是一个有文有书的城市。漫步曾巩大道,常常惊叹,为何文化思想之光能如群星璀璨?是激发了先人的智慧?还是点燃了潜播的火种?抚州俊采星驰、巨公辈出。“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我的老乡王羲之及他的外孙女之子谢灵运,还有鲍照和颜真卿都曾宦游临川。抚州城东的文昌桥头,在那清幽雅致的环境里,遗存一长方形的水池,史料记载:是王羲之任临川太守时临池练字洗笔砚留下的圣迹,州学建在池畔。庆历八年,州学教授王盛为彰显墨池胜景,题写“晋王右军墨池”,并请曾巩记之。曾巩非常钦慕王羲之的盛名,用心、用情,用地缘,用儒脉,用贴心的文学智慧写下了让散文生辉的《墨池记》;读之感喟:文短意深,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寓意深邃的“劝学篇”。无独有偶,致和三年,抚州官员聂厚载、林慥为纪念抚州刺史颜真卿修建了祠堂,并请曾巩作记。颜真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取义成仁。曾巩十分仰慕,他与颜鲁公的精神同频共振,不禁欣然提笔。《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气势遒劲,字里行间充满忠孝浩然正气。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我老乡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鲍照与我的另一位老乡“复圣”颜回的后人颜延之及临川内史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是山水诗派鼻祖,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诸大家都曾取法于“元嘉三大家”。我无法“策论”王羲之、鲍照、谢灵运、颜真卿等“众乡亲”对曾巩诗文、书法的影响,但众所周知:曾巩的《局事贴》选录《唐宋八大家全集》。幸天助贤者,神物护持,这封书信迭经千百年人间沧桑,经历代有识者的鉴定递藏,居然尚能保存在天壤之间,为“盛世书画”绽放奇绝逸彩;这件千年遗珍,人间孤本 124 个字,以 2.07 亿元的价格被爱者收藏,每个字平均价值167万元,是真正的一字千金之帖,成为我国最贵的三件国宝级书法作品之一;其中的另一件,就是曾巩笔中《墨池记》的主人——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全文仅有 41字,藏家以一字750万元的价格购得。人以文显,书以物传。这不禁让人联想:如若文、书双绝的《墨池记》《抚州颜鲁公祠堂记》问世,抚州、临沂又会有怎样的乡情“爆炸”。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曾巩如星,星光朗照千年,灿映“东鲁家”;他的散文、书法似光,光而不耀,清辉“兴鲁书院”;那“兴鲁坊路”的灯光,闪烁着崇祖智慧,点燃了灵魂。这些千年桑梓之情,如浴如洗,纤尘不染,圣洁、高雅地悬在我的额顶……千年曾巩,远去了,又走近了,那长长的伟岸身影,叠射着“众乡亲”的光芒,而最亮点是曾孔……

作者:高振

( 编辑: 在临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