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子初探

在临沂客户端 2019-12-20 阅读次数: 22185

缘起

1974年高中毕业时,正常高考早已阻断,白天劳动,晚饭后经常到叔祖荣瑄家玩。叔祖是个老学究,饱读诗书,一生不得志,无子,二女早已出嫁,膝前无儿孙承欢。每每我的到来,便能引发老人的兴致,滔滔不绝地讲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讲一些我们左近的典故。

有时吟唱《华严八景》。其中五言诗《华严故址》:“本以经名寺,还将寺作村。荒山寻旧迹,断碣不堪扪。”他详细讲解后,又概括说:华严寺村名,来源于华严寺之寺名,寺名,来源于佛教经籍之王 《华严经》。又讲了 《剡溪烟柳》:“不辨先生宅,浓云护一村。客从彭泽至,烟雨自知门。”并解释:从华严寺村中流过的剡子河,两岸柳树茂密,柳絮如烟如雨。老人还专门讲了该河名为“剡子河”,而不是“燕子河”。随后又讲了二十四孝之“剡子鹿乳奉亲”的故事,并说“该故事就发生在剡子河沿岸,古时,凤凰山麓,剡子河畔,水草肥美,野鹿成群”。果然,1975年农业学大寨时,华严寺生产大队在剡子河上挖池塘时,挖出散鹿角一宗(当事人说有两抬筐),完整鹿角一副。

考察

自从听闻剡子、剡子河后,不断思索探寻,除《四库全书》记载“剡子鹿乳奉亲”外,始终没见过其它文中有剡子或剡子河的记载。机缘巧合,2018 年,磨山李氏修谱,我有幸帮忙。李氏查询到被一户人家收藏的祖茔墓碑,该碑立于大清光绪十九年 (1893年),碑文为华严寺秀才傅作霖所撰。文曰“……五世祖,长讳恒业,犹葬祖茔;次讳守业,更葬剡子河西岸……”剡子河穿华严寺村而过,傅作霖从小就生活在剡子河畔,其祖茔在剡子河北岸,对河流知之甚详,对河的名字的撰写应该准确无误。李氏迁居此地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两处祖茔分别紧靠剡子河的东西两岸,对剡子河的名称也是知之甚详。我们知道河东区有条程子河,是以程子(名程叔本、号子华,又称子华子) 命名。有孔子师郯,路遇程子,留下千古美谈“倾盖而语”的典故。后来,程子在程子河沿岸做过令尹,为纪念程子,以人名为河名。剡子河是因剡子而命名的,亦应无误。

剡子河,发源于罗西街道与兰陵交界的驴脖子山一带,山上沟溪众多,其中,较大的有三条:一曰剡(音) 林沟,一曰南沟,一曰北沟。三溪在涧头村内汇成河流——剡子河。此后,流经罗西街道的涧头村、涧沟崖村、石埠村、贾庄村直到为儿桥。出为儿桥进入兰陵县,流经神山镇的杨官庄村 (古称剡国庄)、磨山镇的华严寺村、芦柞镇的“剡子官庄村”,后出长城镇经邳州入运河,全长100余公里。

2019年3月9日,我和李玉才,到访芦柞镇剡子官庄村,以前只知读音,不知村名的写法。该村紧靠剡子河西岸,村委会就在村头。下车后,“芦柞镇剡子官庄村党支部”“剡子官庄村村委会”的牌子映入眼帘。我们激动不已,马上拍照。又访问了三四位村民,皆说此村是“剡姓”所建。他们提供不了更详细的信息。而后村民们共同推荐了居住在卞庄,已经99岁的王伯伦 (原层山镇党委书记王兴宝之父) 老先生。第二天,我们找到王老。王老在日寇侵华时期是村里的民兵,参加过对敌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担架队,支援淮海战役,解放后担任大队会计,虽已 99 岁高龄,但耳聪目明。老人比较健谈,提到村名时,老人讲“该村是剡姓所建,建村年代不详 (仅知王氏迁居此村时间是清代顺治年间),解放前就已无剡姓人居住,剡家林在村后,听闻民国初年,有人见过有一老妇挎着篮子上坟。前几年,剡家林已被平,现已建了房屋。

以姓氏命名村庄屡见不鲜,如:张庄、李庄、孙庄等。但姓氏后加“子”就大不平凡。在古代,“子”是对某个领域德高望重或圣人级别的人的敬称。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这就是说,剡子官庄,不但是剡姓人所建,更和剡子有关。这也证明了剡子这一历史人物的存在。

2019 年 3 月 31 日,我和李玉才来到杨官庄村,神山磨山一带称此村为“剡(音)国庄”,他们本村的60岁以上的老人亦如是称。明朝时,该村为西庄村杨姓官员的一处佃户村,村民大多是杨家的佃农,而易名为杨官庄村。入村后,迎面看到村西剡子河边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牌坊,牌坊的匾额是“临剡思亲”。该村共有牌坊五座,皆为工作区书记李凤祥主持修建,匾额为退休老教师李鸣忠所题。李老师学识渊博,对地方史志,当地风土人情颇有研究,惜已作古。据李老师当时的助手李凤才说:我当时问李老师“临剡思亲”的意思是什么?他说“临剡思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剡子河畔的我们这一带。当时,凤凰山麓,剡子河畔,方圆几十里范围内皆是芦苇荡,剡子就居于剡国庄 (杨官庄) 附近。剡子河是因孝子剡子鹿乳奉亲而得名。剡子的父母患有眼疾,几近失明。为接近母鹿获取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扮作小鹿,只身犯险,浅入剡子河沿岸的芦苇荡,爬行接近母鹿,获取鹿乳,有一次,差点被猎人当做真鹿而射杀,幸而剡子察觉,站立起来,告知猎人,方幸免于难。因此,剡子的孝名远播,后被列入二十四孝。“临剡思亲”就是取典于此。书此匾额的本意,就是使在剡子河畔居住的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能使人们像剡子一样,孝敬双亲,孝敬老人,和睦邻里,以孝感人,以孝育人,创建和谐村庄、和谐社会。

村北约700米处,有2010年山东省考古队联合临沂市和兰陵县(当时仍称苍山县)考古队发掘的“后杨官庄遗址”,当地人叫它“小主墩”。考古文献记载: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长250米,总面积10万平方米。遗址出土的有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铁制兵器等等。遗址纵跨新石器、夏、商、汉、直至唐,都有人类居住。结合李鸣忠老师讲给李凤才的故事,“剡子”应该于某个时间段居住在成为现遗址前的城邑里。

现在有人讲:“鹿乳奉亲”的是郯子。请看《四库全书》关于《鹿乳奉亲》的记载: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以免。这是明确的文献记载。有兴趣研究探讨“剡子鹿乳奉亲”或“郯子鹿乳奉亲”者,请查找 《四库全书》 之《经部》。“郯子”郯国国君也,又是至孝之人,岂能违背封建的法理、伦理,在父亲尚在人世而自己当国君的道理。再者,在那个封建时代,贵为一国之君,难道说,他的治下没有一个臣民供他差遣,为他分忧?用的着“郯子”亲自“披鹿皮”只身犯险“取鹿乳”么?这个国君岂不是当得太失败了。若真的无能,差遣不动任何人,重金购买总可以吧?

“郯子鹿乳奉亲“之说,也就是近三四十年的事。其原因,“剡”是生僻字,不容易写,“剡”“郯”读音相近,故而出现误写。又有人说:古时候“剡”“郯”互通。各位读者,都可以查查《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根本没有两字互通的记载。那是《郯子鹿乳奉亲》的自圆其说。

“郯子鹿乳奉亲”地点也很笼统——深山老林,古郯左近有深山么?没有。《剡子鹿乳奉亲》有地点——剡子河沿岸,其故事,神山磨山一代广为流传,且有碑文(剡国庄村西南桥下)记载。

访问中,一刘姓村民讲,“村西南老台维公路上的一座桥,桥板朝向水面的一块石碑,对河流的名字有记载”。于是,我们来到桥东头,停车查看,桥共五孔,每孔跨度1.4米左右,全长七八米,宽约3.5米,桥面用长条石或石碑铺成。李玉才扒开垃圾,嗅着熏天的臭气,进入最西边的桥洞,仔细探查后,发现碑题为《琰记》的石碑一块。我们向村民借来建筑用的竹排,李玉才躺在竹排上,用手机分块拍了露在桥墩外的碑文。将所拍碑文整理后,能与 《四库全书》 所记“剡子鹿乳奉亲”的意涵相同。即“谋计浅入葦地求乳救母痊劳脉竹白古記迺为‘琰子河’”。竹白即竹简,古代以竹白或竹黄代纸而成书。这就是“剡 (琰) 子河的名字之由来。”这里“琰子”与“剡子”书写的差异,实乃一人。剡子河 (琰子河) 因剡子(琰子)在河沿岸芦苇荡里取鹿乳救母而得名,也成就了千古佳话——鹿乳奉亲。

总结

剡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已被淹没,甚或被郯子所取代。为还历史原貌,我多方考证——剡子官庄,因剡子而得名。磨山 《李氏祖茔碑记》,将此河记为“剡子河”,因“剡子鹿乳奉亲”得名。“临剡思亲”牌坊的匾额,也说明以前村西牌坊边的小河为“剡子河”。民初,自磨山华严寺村迁万松山东村的程荣勋的手稿中也把这条河写为“剡溪”。包括剡国庄 (后称杨官庄、大西杨) 村西南的《琰记》碑,都足以说明历史上确有剡子存在。剡子河,因剡子“鹿乳奉亲”而得名。不难破解“燕子河”之误。其原因之一,燕子常驻水中,是死局,违反常理。所以,“燕子”不能命名河流。之二,“燕”是常用字,易写、易识,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唱“小燕子穿花衣……”。但“剡”与“琰”是生僻字,文化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认识此字,更遑论写了。也可以说,因“剡子”失传,而“剡子河”误传为“燕子河”。又由于河名之误,而淹没了“剡子”。

撰写此文,以期引起各位地方史志爱好者、专家、学者的注意,共同研讨、争论、推动“剡子文化”的研究,推动孝文化的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作者:程中善 李玉才

( 编辑: 在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