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人才集聚“组合拳” 脱贫致富“绘新景”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1-14 阅读次数: 4658

走进临沭县郑山街道徐埠前社区的晨龙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流水线上加工的防炫目眼镜、护具等劳保用品琳琅满目。该项目自2018年6月份开始建设,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产生收益1100万元、税收100万元。“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让我实现了回家创业、致富乡里的梦想,也让父老乡亲过上了‘就业不离家,致富务农两不误’的生活。”项目负责人、回乡创业者张通高兴地说。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优秀的人才引进来留下来,让建好的项目发展起来,让投入的产业长效产出收益,让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新举措开创产业扶贫新局面,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临沭力量、临沭智慧。“脱贫攻坚以来,临沭县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机制建设、服务扶持’等四个方面聚焦聚力人才助力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放大洼地效应、开放高地招引,打出组合拳,描绘新图景。”临沭县扶贫办有关负责同志说。

政策引导,让能人创业有规可循、有策可依。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临沭县建立健全了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双激励”政策。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人才的若干意见》《临沭县吸引创业创新人才奖励扶持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把返乡“双创”工作纳入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将脱贫攻坚招才引智等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县直各部门、各镇街,形成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扶贫人才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社会扶贫的大格局作用,确立了史丹利、金沂蒙、山田研磨等30家人才工作重点扶持企业,指导企业开展人才发展规划、关键岗位设计、人才激励机制等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家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充分提高企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调动引才、用人的积极性。

搭建平台,让能人创业事半功倍、质效双优。整合内外资源力量,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双投入”模式,建设扶贫车间和扶贫产业,搭建平台、筑好堡垒,让能人创业事半功倍、无后顾之忧,推动扶贫产业越位升级。通过前期调研和协商,整合全县涉农资金、专项扶贫资金,集中力量、聚焦一点精准发力、精准投入建设返乡创业能人所需产业项目,集中投放、集中发力,形成能人创业、创新扶贫产业投入、产出“倍增效应”。截至2019年,临沭县扶贫项目建设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20万元,新建86个产业扶贫项目,帮扶带动贫困人口6967人。

机制建设,让人才引进长效常态、后劲有力。瞄准扶贫产业需求,临沭县建立健全对外引进与对内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双集聚”机制。每年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建立起需求清单。注重发挥临沭籍在外人才作用,编印《在外人才名录》,建立驻沪、驻粤人才工作站,积极组织开展“万名人才回乡”“百家院所进临沂”等活动,与临沭企业联姻,组织企业到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专场校园招聘活动。近3年来,临沭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00余人,通过人才实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30余个,涉及资金4.6亿元。出台支持在外人才回乡、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发家致富实施办法,从创新创业用地手续、税费减免、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依托精准扶贫示范点建设,积极开展电商扶贫、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扶贫等工作,让一批批贫困户依托当地资源发家致富。

服务扶持,让能人致富路通道畅、后顾无忧。“两年前,我也做梦也不敢想能过上现在的生活。当时培训学习结束后,县扶贫办帮我办理了扶贫小额贷款,车间很快建了起来,不但实现了脱贫致富,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在玉山镇陈林村,从事服装加工的残疾人刘晓华激动地说。开展创业支持与生活关爱相结合的扶贫创业“双服务”活动,临沭县仅2018一年就先后开展创业创新、业务行业培训活动10余次,培训各类人员5336人,其中涉及村居致富能手和创业青年培训1226人,占比30%,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针对高科技人才,县里还开通“绿色通道”,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实行“一站式”服务,投资8000余万元在北城新区建设创业大厦,为全县各类人才就业、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在扶贫产业从事创新创业工作的人才,全力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确保在临沭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通讯员 季德山

( 编辑: 吕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