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刚完成穿刺病理曝结果?专家解读其中奥秘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2-19 阅读次数: 15219

“才做的遗体解剖,怎么第二天就有病理报告刊登了?是一回事吗?”2月16日,全国第一、二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完成,病理结果还没有出来。时隔一天左右,就有媒体曝出,中科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为通讯作者的团队,在线发表新冠肺炎患者病理报告。于是就有人问起2月16日的病理解剖观察的进展如何。  

最新进展:遗体解剖才一天左右,另有穿刺病理结果公布

近日,健康时报《全国第一、二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完成,亲历专家这样说》的报道引发各界强烈反响。勇于逆行投入解剖的刘良教授及其团队成了大众关注焦点。刘良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曾提到,从取样到病理研究出来马不停蹄最快十天。而时隔一天左右,在当地时间2月17日,国际著名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线发表新冠肺炎患者病理报告《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的COVID-19的病理学发现》(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记者搜索在线发布的原文发现,由于在刘良教授开始第一例解剖之前没有谁做过病理解剖,所以这篇报告的研究者在确保研究符合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法规和赫尔辛基宣言的同时,为了有助于了解COVID-19的发病机理,并改善针对该疾病的临床策略,采取了对尸体样本进行穿刺的方式,取得了一位死于重症新冠肺炎感染的患者微量肺、肝和心脏组织。

据悉,用穿刺针头获取样本用于病理诊断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手段,因此,这对于活着的患者也是微创的。这一次用于刚过世遗体,也是基于没有获得遗体解剖批准前不破坏遗体同时即可取样检查。

研究发现:重症患者或可考虑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据了解,这是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该研究发现COVID-19病毒的病理特征非常类似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感染中所见。心脏组织中没有其他实质性损害表明SARS-CoV-2感染可能不会直接损害心脏。淋巴细胞减少症是COVID-19患者的常见特征,可能是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相关的关键因素。此外,该研究认为,尽管一般不建议将糖皮质激素治疗用于SARS-CoV-2肺炎,但根据这份的肺水肿和透明膜形成的病理发现,研究者认为,对于重症患者,应考虑及时,适当地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呼吸机支持,以防止急性呼吸窘迫症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只有一例,后续仍然需要更多证据支持。

专家解读:病理穿刺和病理解剖不一样

病理穿刺就够了吗?能跟病理解剖一样吗?记者联系到多位法医病理学专家,他们表示这是没有条件尸检情况的无奈之举,比不看当然要强,比尸检肯定要差。事实上,原论文亦表示,这是由于之前几乎没能进行尸检或活检,因此尚未报告病理学的前提下所做的不得已之举。

“法医完整的尸体解剖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检查尸体全身,观察各个器官、组织及细胞有无病变及程度,查明各器官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确定死亡原因并阐明死亡机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陈龙教授介绍,临床上通过穿刺得到的病理结果,肯定没有手术切除下来的病理结果更加可靠。因为活检或死后穿刺取材较盲目,获取的检材又很小(约半粒米大小),并且常常有挤压,因此只能叫“管窥”。而解剖后对器官的取材是在肉眼直视下进行,容易取到病变组织,所取的检材组织更丰富,可以有1平方厘米大小,还可以同时在一个器官的多个可疑部位取材,从而可以做到没有遗漏的清晰地观察组织结构及细胞结构有无异常。因此,两者对疾病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就像对活着的患者进行检查取样一样,穿刺取材一般取得比较小,就是粗一点的针的针头那么一个范围,能够了解一些情况,但比较局限。而尸检取材的范围一般都在穿刺的几十倍大小之上,观察的范围大,当然反应疾病的代表性更强。简单来说,穿刺取材观察取代不了尸检,但尸检可以取代穿刺。”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法医学院的创始人王慧君教授如是说。王慧君教授亦师从同济医科大学法医学系创始人黄光照教授,是当年亲自上台解剖我国首例、二例SARS患者遗体、在SARS疾病研究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顶尖法医专家。

有专家建议:对患者取样或有助于了解整个病情变化

也有专家对柳叶刀发布的这份报告提出建议:“既然能够穿刺取样,又是微创的,对患者创伤极小,那么能否在必须的时候,对活着的患者取样,这样岂非有助于了解整个病情变化吗?毕竟尸检报告只能代表最后的状态。”学术界的探讨仍在继续,但专家们亦有共识即目前一切需要符合伦理和法律。在现有条件下,还是以病理解剖加上临床救治专家的协作参与综合判断为主。

据陈龙教授透露,最后的尸体解剖报告必将是多团队共同合作的结果;最后的结论也必然是临床、病理、法医、病毒学等等多方面专家团队共同会诊后取得的一致意见。

对来自各界的关心和联系,刘良教授则表示大敌当前,情况特殊,在取样之后还需要集中精力继续工作,所以近期谢绝采访和打扰。“太多电话、微信、短信就不能接,不能回了。战事紧急,恳请谅解!”

据悉,更多的专家正在陆续投入这一领域的战役之中。2月17日一早,上海交大医学院组建的新冠病毒肺炎病因诊断研究队伍奔赴武汉前线。这支“侦查小分队”由6位专家组成,包括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王朝夫、费晓春、张衡,超声科刘振华和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蔡军、赵雷等。他们或将参加更多例的遗体解剖和病理研究,深入研究新冠肺炎病例病因分析、解析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相关临床诊疗规范的确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健康时报记者 尹薇

( 编辑: 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