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抗疫,胖了一大圈!是什么在控制你的食欲?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3-20 阅读次数: 15037

疫情期间,不少人发现自己胖了一大圈!抗疫在家也是做贡献。宅在家里总得找点事情做吧。除了追剧刷手机,就是吃啊!明明刚吃完一顿丰盛的午餐,眼前的甜点却依旧如此诱人。你想管住自己撕开包装纸的手,但终究输给了身体里的馋虫,一面还不忘找个借口:甜食是装在另外一个胃里的!

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简单:大脑和肠胃之间进行信号交流,从而产生“饿”或是“饱”的感觉。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在食物面前常常会变得毫无理性。

尽管如此,除去部分进食障碍患者,绝大多数健康人还是相信,只要自己意志足够坚定,管住嘴不是什么难事。然而,最近一些研究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依据经典理论,人类进食行为主要由两套系统控制:一套负责监控饥饿状态,一套则为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前者主要受控于胃肠道及脂肪细胞释放出来的激素,这些激素能引发胃肠道神经的活动,向大脑汇报空腹时间与饥饿水平。

奖赏系统解决的则是“吃什么”的问题。进化让人类偏好高热量食物,因此,高糖高脂的食物能够激活奖赏系统中的多巴胺活动,让大脑产生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又反过来促使我们把这些食物塞进嘴里,即便此时肚子一点儿也不饿。脑成像研究还发现,肥胖症患者的奖赏系统对食物的反应比较弱,因此,为了和其他人一样从进食行为中获得愉悦感,他们不得不以量取胜,吃下更多热量更高的东西。

大脑甚至还会背着我们偷偷“计算”热量。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让志愿者估算食物的热量,随后让他们参加一次模拟拍卖,为自己最想吃的食物竞价。结果发现,尽管志愿者很少猜对食物所含的热量,在拍卖中却更愿意选择那些高热量的食物。冥冥之中起作用的不是天意,而是大脑自带的“热量计算器”。

两套系统看似互不相干,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胃会分泌一种名叫“饥饿激素”的多肽,它能够增进大脑食欲。携带肥胖症基因的人群体内的饥饿激素水平更高,这使得他们在餐后仍感饥饿;与此同时,在观看食物图片时,他们的奖赏系统也会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活动。做过胃旁路手术的患者则恰恰相反:由于胃容量减小,食物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小肠,负责产生饱腹感的激素反应也因此变快,从而导致食欲衰退;大脑奖赏系统的运作也发生了变化,使得患者在术后更偏好那些低热量的食物。

胃旁路手术听上去是个减肥的好方法,可惜付出的代价有点儿大。好消息是,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学者苏珊·罗伯茨想出了一个更聪明的解决方案。她设计了一系列专门用来“欺骗”大脑奖赏系统的食物,这些食物看起来热量超高,但其实健康得多。一群体重超标的志愿者在坚持吃这些“假”食物6个月后,奖赏系统对低热量食物的反应明显增强。也就是说,通过训练,我们或许能让大脑改变偏重高糖高脂食物的古老饮食习惯。

就在普通人一次又一次向饭后甜点投降的时候,有另外一群人却怎么也提不起吃饭的兴趣,他们就是厌食症患者。厌食症在过去曾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不过,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厌食症可能与大脑活动模式的改变有关。

和肥胖症患者相反,厌食症患者的奖赏系统对食物的反应更强烈,有道是物极必反,这使得进食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厌食症患者的奖赏系统喜欢的可能不是饱腹感而是饥饿感,后者更容易让他们感受到平静与满足。

奖赏系统的改变到底是厌食症的原因还是后果,目前还不清楚。不过,医生还是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案。例如,在大脑中特定区域埋入电极刺激奖赏系统的活动,从而激发患者的食欲。相关实验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吃的问题上,背地里“做手脚”的不只有我们的大脑,还有居住在我们身体里的一群迷你生物,也就是肠道菌群。

人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自身肠道菌群的结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厌食症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体内的肠道菌群是不一样的,当厌食症状特别明显时,那些能依靠少量养分存活的菌种就占了上风,开始蓬勃生长。

最近,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肠道菌群不仅受宿主饮食习惯的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宿主对食物的偏好。这当中可能存在多种作用机理,例如肠道菌群会干扰人的味觉感受器,也会释放出与肠道激素类似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人们或许能够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培养更加健康的进食习惯。

不仅如此,如果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话,考虑到肠道细菌可以在人群之间进行传播,我们甚至能观察到“食欲传染”的现象。的确,调查发现,肥胖人士的朋友圈里往往不乏“重量级人物”。这可能不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是因为他们共有同一类型的肠道菌群。

关于食欲控制因素的研究还在继续,其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已有动物实验发现,饥饿激素能促进酒精、尼古丁及其他成瘾药物的摄入,那些能引起饱腹感的激素的效果则恰恰相反。这或许能为广大物质依赖患者带来解脱的希望。

这些研究也将改变人们对饮食障碍的认识。暴食不等于意志薄弱,厌食也不等于自我放弃。就像苏珊·罗伯茨所说的那样,单纯依靠毅力来控制进食行为“在过去30年里未能获得成功,来年也不见得能成功。因此,我们必须另寻出路。”

来源:《科学画报》 文/罗路

( 编辑: 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