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散文丨纸短情长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4-26 阅读次数: 11567

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皆有许多情结、情愫乃至情怀,或苦涩,或甜蜜,或幸福……有些情感,不仅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忘、淡然,而且会弥久升腾,伴着时光飘逝愈发清晰、真切,时不时触及心灵的燃点,让你更加难以忘怀。比如,我与稿纸的悠悠情缘与不尽情分……

别说稿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沂蒙农村,什么纸都是稀罕物。孩子写作业的本子都是到“合作社”花二三分钱,买一张油光白纸卷起来拿回家,正面写完反面写。用完仍不舍得扔,那是长辈的至宝,裁成长纸条,用来卷喇叭筒旱烟抽。八十年代初,我就读的乡镇中学最后一届四个高中毕业班高考无一人中榜,我也自然而然地回家跟着父母种地去。

百无聊赖之际,想起放学路上曾听同学说起谁的哥哥经常投稿的事。自己初中时也曾在全公社作文竞赛中获过奖,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开始给县有线广播站投稿。

自己老觉着,写的东西投出去被播出或刊登了,才能称为“作品”。听说投稿得用方格稿纸,但公社新华书店只有横格双线信纸。当时灵机一动,便把上学时没用完的作文本撕开,将评语栏剪去誊抄稿子。抄好后装进信封,到乡镇邮局寄出去,也不知道编辑见到作文纸当稿纸的“创举”时,有何感想、感慨和感叹。

第一次见到方格稿纸是在县城广播站的厕所里。之前稿子都是偷偷寄出,一次准备直接送到县广播站去,并当面向编辑请教。但因没见过“世面”,终究是在广播站门前徘徊半天没敢进入。直到中午下班后,才蹑手蹑脚走进院内,隔着编辑室的玻璃窗看了看神秘莫测的编辑室是啥模样。怕被人看见问“干啥的”,便到编辑室左侧的厕所假装解小便。不想进去眼前一亮,平生“有幸”见到了被当作手纸用的真正的稿纸。

再后来,做了县委机关报的总编辑才明白,之所以给媒体投稿要用方格稿纸,主要是为了计算稿子字数。

那天从广播站厕所出来后,跑了县城三家百货商店文具柜台,终于买到了两本梦寐以求的方格稿纸。每本100页,三毛多钱,格子是淡红色的,每页300个格,与广播站自己印的专用稿纸相比,无论材质还是印刷质量,都逊色很多。拿回家用钢笔抄写,写出来的字老洇墨水;由于纸质较脆,用圆珠笔稍一用力,稿纸就戳出个窟窿,只好剪个小纸片用浆糊贴上重新写上字。

因无人引导、指教,高级别的媒体根本不敢投,市、县媒体是主攻“阵地”。兴趣使然,一旦沉浸其中,写稿还不怎么犯愁,最头疼的是往方格稿纸上誊抄稿子。短消息尚可,若是一两千字的通讯,夜里抄着抄着就到凌晨“半夜鸡叫”了。天亮后起不来床,耽误了下地干农活,没少挨父亲的白眼。

听说在玻璃板上抄稿子清楚,但上千口人的村子里找不到一块玻璃板。穷则思变,便在镇上设法找了块缺了角的废旧门窗玻璃,撕下四五张稿纸夹上复写纸,在玻璃上复写。稿纸上下不对格时,就一张张撕开,逐张重新上下对好格,再用夹子夹住复写。这一招果然灵验,用其抄的稿子不仅清楚了许多,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明显提高。

至今,还为自己当年这份执著而感动。

广播站的编辑王小根 (漫画家) 是我的贵人,对我有知遇之恩。起初在投出多篇稿件如泥牛入海,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时,他竟骑自行车来回五六十里到村里寻遍大半个村子,也未找到叫“崔广勋” 的 (村里只知 道我的乳名),他恰巧碰到我弟弟,才找到正在整地种小麦的我。地头上一番鼓励,如拨云见日,吹散心头的怅惘,重燃起写作的信心。自此,王老师时不时用广播站的牛皮纸信封寄来一两本稿纸和学习资料。

物以稀为贵。对王老师寄来的稿纸,我视若珍宝,就像当时的白面馍馍和水饺,只有逢年过节时吃。只有当觉得写出了比较满意的稿子时才用。1989 年用广播站稿纸,并将通联地址写成县广播站,给《山东法制报》投了篇通讯《老主顾绝交》,不仅在二版头条发表,还获了奖,奖品是一个精致的小型卡式收录机,并到济南领奖,激动得我几夜没睡着觉。

因为舍不得用,在农村老宅的抽屉里,至今还珍藏着“没用完”的广播站稿纸。

再后来,我先后到县保险公司、县委宣传部写材料、搞报道、主编县报,稿纸对于我,就是“敞开供应、满足需求”了。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两个单位的稿纸分别是绿色 300 格和红色 240 格,下面都印有单位名称和格数。这期间的15 年,在这两种方格稿纸上,用我有限的智力尽情渲染,通过笨拙的笔触,为宣传事业略尽绵薄之力,也曾获得过“临沂市十大杰出青年”、“沂蒙新闻奖”、临沂市劳动模范、“山东十佳业余记者”等奖项和称号。

这两种稿纸,曾经是我魂牵梦绕和一直守望的“田园”,至今仍从不轻易浪费和丢弃。今年疫情期间宅在家中胡倒腾,又翻出书橱内压箱底的一大摞那个时期珍藏的稿纸,一股暖流,油然而生。

在县委从事新闻宣传 12 年,自然结识了不少媒体的编辑、记者。与记者联合采访、写稿,收获的不仅是百余篇各级报纸的头版头条和几十篇获奖作品,当然还有没用完的报社的方格稿纸。

《大众日报》 和 《临沂日报》的方格稿纸都是自己印刷厂设计印刷,材质是看起来有些古香古色的新闻纸,印有名人题的报纸名称,显得厚重、典雅,颇具格调和文化气质。

那一张张方格稿纸,就像家乡的田园,我初心不改,以笔为犁,耕耘不辍,一路走来,虽未成名成家 , 却 谋 了 个 养 家 糊 口 的 “ 饭碗”,收获了两大纸箱形状不同、内容各异的大红获奖证书。那一行行格子写满字后,就像过去在老家田地里种的一垄垄玉米、花生和地瓜。而这种耕耘,可以夜深人静,默默躬行,免却了栉风沐雨、日晒雪打。虽为脑力,却比体力要惬意、快感得多,且收获颇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几千年的纸笔文化出现危机,而我们这一代,恰恰赶上了千年未遇的变革、转折期,短短二三十年间,电脑迅速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键盘和屏幕基本代替了笔和稿纸,成为文字书写和表达的主要工具。

敬畏时代,跟上时代进步的节拍,才不会被其甩开惨遭淘汰。为了提高效率,在不用稿纸书写的初始阶段,我写完草稿后靠打字员为我打字;后来单位打字员职位取消,我也学会了打字,乃至随着电子邮件的出现,也掌握了网络运用技巧。

恍若间,自己竟然已近 20 年基本不用稿纸起草、誊抄稿子了。如今,写稿、改稿,键盘一敲,稿子想打几份打几份;报纸排版、广播播音,字数也不用数格子计算了,鼠标点一下“审阅”和“字数统计”,银屏立即呈现;投稿,用邮箱或微信,手指一点,瞬间到达,还能交流修改意见。

但出于对稿纸的情有独钟,我还是怀念纸与笔打得“火热”的年代。现在面对明晃晃的屏幕,千篇一律的宋体、仿宋、楷体,始终找不到用稿纸书写过程中的那种趣味和意境,以及横竖撇捺的张弛有度与挥洒自若。这是因为,书写体现在稿纸上所表达出的情感,不仅包含在文字的表述里,也蕴藏于笔迹的游弋中。

是命运女神的牵线,使我与稿纸结下了“过命”情缘。她给我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力量。她陪伴着我人生的青春岁月,让生命变得富有生机和光彩,让内心更加丰盈,给了我洞察世界与思索人性的平台,为我铺设了一条通向理想的人生道路。

纸短情长。如果没有稿纸的“铺垫”与“渲染”,我可能至今走不出沭河岸畔家乡那片厚重的故土……

作者:崔广勋

( 编辑: 在临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