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刻大师张翼:专注毫厘 成就刀尖艺术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4-28 阅读次数: 12017

视频拍摄:咦视频项目组

一根头发丝截面上刻两行字,一平方厘米内刻908字,他醉心艺术,用生命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在368块寿山石上,以草书的形式完成了微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这一巨大工程,成为“古典四大名著微刻版本”之父。他,就是微刻大师张翼。

一方寿山石,一把微刻刀,张翼在毫厘之间以刀代笔,刀锋游刃有余,作品气韵或跌宕起伏,或情意连绵,表达着变化万端的用笔趣味,更是借以挥洒情怀,让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在刀尖上“舞蹈”。

给予毫厘生命 让生命在毫厘间绽放

张翼,1963年出生于莒南县一个农民家庭。1999年,张翼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手术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生的希望。8个月后,癌症复发,他再次被送到医院。命运似乎击垮了这位沂蒙汉子,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微刻大师张翼

幸运的是,张翼靠着微刻挺了过来,微刻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成为他减轻癌痛的一种好办法。“我还有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要干,我要活一天拼一天,哪怕真的还有60天的活头,我也要把生命奉献给微刻艺术。”

《滕王阁序》《桃花源记》《出师表》……在微刻的过程中,尽管全身疼痛、双手颤抖,但身体好像不再是生命的束缚,张翼内心获得了一次次说不出来的快感。“当时我脸色苍白,很少理发,一脸大胡子,外表很邋遢,但内心开始慢慢平静了。”张翼对那段时间仍然记忆犹新。

“《红楼梦》是‘石头记’,我为什么不把它用微刻的手法刻在石头上?”突发奇想让张翼一下子打开了另一方天地,身心也在瞬间被点亮。

他忍着剧痛,白天查资料、临习、磨石头,晚上全神贯注地在寿山石上刻写《红楼梦》。因为身上的伤口未愈合,他只能歪着身子刻。有时一不小心刻错了一个字,整块石头上已刻好的字都要全部磨掉重刻。病痛发作时,他经常用手撞击墙上的木板以减轻疼痛。“实在不甘心就这样停下。”张翼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微刻必须一气呵成,否则很容易失败。”张翼告诉记者。对此,他按照《红楼梦》章回,一边读一边用笔在白纸上抄写,熟背后,再用刻刀在石头上试刻。全书100多万字的《红楼梦》,张翼抄写了几百万字,仅白纸就用了厚厚一摞。

就这样,对文章烂熟于心的张翼,不借助放大镜等任何工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每次创作。张翼已经和石头、刻刀、文字融为了一体。2003年6月,经历了近四年癌患的炼狱生涯,张翼精心创作的草书微刻《红楼梦全集》终于完成。120块9厘米长、3厘米宽的寿山石上,张翼完美地把《红楼梦》变成了“石头记”。

“张翼的微刻很有章法,刀法流畅生动,特别是能在一平方厘米上刻 900 多个字,实属难得,能在 120 块石头上,完成《红楼梦》巨著,更是一项创举”。中华微雕研究会常务理事长王天明给予高度评价。

张翼予方寸以生命,微刻又让他的生命得到绽放。刻完《红楼梦》后,癌细胞奇迹般地从张翼身上消失了,实现了微刻与自我的双重超越。随后,他又相继完成《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微刻创作,成为了“古典四大名著微刻版本之父”。

沉入忘我之境 尘埃之微彰显万千气象

“你为什么酷爱微刻?”

“登山家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张翼引用西方登山家的名言,绝妙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微刻是以刀代笔,以石为纸,以精微为特征,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只凭长时间苦练形成的感觉,来展示微观世界的一门边缘艺术。

“创作状态对微刻来说至关重要。”张翼认为,“只有以神挥刀,方能气韵生动,出神入化,成为艺术品。”在张翼微刻工作室,张翼手握针刀,凝神定气,在寿山石上,刻下一段段微如尘埃的文字。

忘我创作时的张翼,几乎纹丝不动。细细观察,手部微微移动,整个身体仿佛是一尊雕像。这个空间里,只有一个焦点,就是张翼手中那个小小的尖刀。此时的张翼,专注而又静美,空灵而又诗意。】

如何做到一平方厘米内刻下908字?

张翼介绍,创作前要熟记内容,参悟其意境;用毛笔或铅笔书写,反复练习,体悟书法表达;再认真观察揣摩石头,想象这块石头怎么刻,刻成什么样,常常有巧思所得,有妙想之喜。然后,调整状态,心平气静,注意力全部指向微刻创作。

创作时,张翼在瞬间集中所有精力,调匀呼吸,屏息凝神,进入艺术创作之中。“灵感从慧顶涌入,流向全身脉络,调动起每一根神经,倾力汇入指尖和刀尖。”多年来,张翼磨砺出忘我之境,让微刻创作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创作时手感十分重要。”张翼说,全部注意力要集中于刀尖,把握好手腕的力量,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书法的字法、章法和审美节奏。手感是作品创作的关键,良好的手感,能出精品,甚至妙品。忘我状态下的刀尖,划跃跳动,仿佛是舞者在舞蹈,是动人的,是美好的。它是书法记忆的再现和再度创作,是情绪情感的流露,是书法修养的呈现,是审美的体验。

“当刻完最后一字,整个作品呈现在眼前时,经常会给自己带来惊喜,这种体验是很美的。”张翼始终坚守微刻初心,纯粹于忘我之境。让自己在创作入刀的瞬间,迅速神聚气贯;让自己创作时,刀刻爽健轻松自如;让气韵在收刀的霎那,释放心灵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创作状态,不仅让人神往,更令人敬佩。

传承中国书法 立起中国微刻史上一座丰碑

芳菲四月,草长莺飞。走进河东区观塘度假村,一座白墙黛瓦、雕梁画栋的徽派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张翼微刻艺术馆。

向展厅走去,由书法家李铎题写的“中华一绝”牌匾高悬于主展厅上,充分肯定了张翼在微刻艺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匾额下一副对联“凭微窥瀚宇,借细刻真言”,彰显了张翼对微刻艺术精深的理解和执着的追求。“艺术馆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主要展出微刻作品。”张翼介绍。

欣赏张翼的微刻作品,一个个尘埃般的微点,或舒缓、或激昂,点画结构法度严谨,跌宕起伏,虚实相生,展现出了浓厚的文人化情趣。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扎实的中国传统书法为根基,充分展现作品的文化品味。

“文学和书法是微刻的根基。”张翼说,“书中的文字是一个个珍宝,文之美,美人心目。”文学的美,深深吸引着张翼。他自幼酷爱文学,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小说,凡能找到借到,便如饥似渴。借读看书,常常彻夜不眠。慢慢地,阅读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文学的热爱,滋养了张翼深厚的文化底蕴。

张翼微刻,以行草书见长,它的审美趣味,通过行草书的字法、刀法、章法,达成微刻的书法艺术,这同在宣纸上的书法创作的字法、笔法、章法,似乎并无二致。张翼酷爱书法,单就在宣纸上的书法创作,已达到较高的书家格调,时有妙品之作。他苦练行草,尤擅草书,在碑贴中反复临摹,于书学中反复研读。扎实的书法功底,为他的微刻奠定了良好的书法根基。如果没有这种书法积累的高度,很难实现微刻艺术化的蝶变。

张翼微刻,以中国传统行草书法作为微刻表现的审美取向;以轻爽雅健,作为刀法的审美取向;以整体美和统一性,作为章法的审美取向;以古今经诗子集、经典文章,作为内容的审美取向,“将在中国微刻史上立起一座丰碑”。

临报融媒记者  张丽

( 编辑: 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