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名士 | 阳城来了王雅量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5-12 阅读次数: 12814

据史料记载,临沭县的夹谷山曾经是齐鲁会盟之地,在会盟处附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书院——夹谷书院。该书院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培养了多少人才更无从谈起,只有一处规模较大的遗址,似乎向人们讲述这里曾经拥有过的赡富的文化和不绝于耳的书声…… 两年前,有识之士决定复建夹谷书院,书院于不久前竣工。在书院建成的庆祝大会上,应主办方邀请,我向前来参会的人们分享了一个和书院有着紧密相连的人物——王雅量的故事。这位从费县考出去的明朝进士,他知道书院与科举之间难以割舍的联系,所以在主政阳城期间,他以一个文人的情怀,在处理大量的公务之余,还到书院与渴求学业、功名的学子们畅谈心得,评定艺文。他奖掖后学,精心培育,阳城居然有五位出自他门下的学子荣登进士榜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王雅量清廉立身、公正明断的为官之道,直到今天还受到阳城人民的称颂。

一、初到阳城乱纷纷

阳城在哪?

王雅量只知道在西面很远的地方,没有现代化出行设备的明代,王雅量和仆人张义只能用一双脚去丈量到阳城的路程。途中张义问起王雅量,是不是真按照老太爷的嘱咐去做官?王雅量说,老父亲给出的“廉生公,公生明,明生断”九字真经,不仅要照做,而且“之死靡它”。张义听闻一脸懵懂,王雅量自知这出自《诗经》的词句是一个仆人难以理解的,但王雅量说得很认真,像是在自问自答。

张义后来告诉人们,王雅量并没有偏离这近似严苛的做官标准。在宦海沉浮的岁月里,王雅量把父亲的教诲当作了为官的座右铭。难怪山西学政按察司副使傅淑训给王雅量写的墓志铭用简洁的四个字就说出了王雅量对做官标准的执行程度——一如其指。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那是一个比王雅量的老家费县山岭还要多的地方。王雅量明白,自古山多盗匪盛,社会治安肯定是大问题,而更要命的是,他的前任县令两年前就已经任职期满走人了,这就等于阳城县在没有县令的情况下空转了两年。过去的县令和我们现在的县长虽说级别相当,但古今的管理体制、职责范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现在的县长下面有很多的职能部门配合运转,而古代县令的职责范围可就大了去了。没有县令两年多,阳城的百姓怨声载道那是必然的。

王雅量在路上就预料到自己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果不其然。

首先映入王雅量眼帘的是自己的办公场所,破旧不堪的样子让仆人张义都想骂娘。这个县衙历史悠久,到王雅量上任的时候已经有230多年的历史了,好多房屋年久失修。现在修还是不修? 王雅量在私访中得知,“邑民故终事车牛之輓,不科”,从事运输业的人,不交税。现在交还是不交?

天旱无雨,皇粮到底收还是不收?大山里老虎出没伤及无辜,管还是不管?两年多的积案,问还是不问……

常读圣贤书的王雅量最明白孟子的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至理名言,什么事情能赢得民心呢?

先说交税,据史料记述:“公不事催科,一以抚字行之。”一个“抚”字,拉近官民之间的距离;交皇粮天经地义,但他“请赈请蠲”,不仅不交,还得到上面的救济和其他爱心人士的捐赠;王雅量带人进山抓老虎,抓了几只后,“余渡河去”……

处理好发生的新的诉讼,同时不能不理旧账,两年来的历史积案要进行处理,对案件的审理一度成为王雅量的工作重点,但王雅量没有想到的是,他为一个冤案的平反,会让他的同僚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令人称道的文章。

二、王廷尉平反冤案记

审理案件对一位只读过圣贤书的进士来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它需要司法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司法实践的积累,这是考验,但也是展现施政能力的大好机会。王雅量恶补了当时的法律条文,用自己的一套办法审理新旧案件。

史料说,王雅量断案“两造具陈,立剖决。”就是审理诉讼案件时让原告、被告当庭对质,当庭结案。“立剖决”的审理方式,在封建社会尽管出现过,但不太多,王雅量却做到了。

想告状就到县衙门口那块“胰石”上喊冤,王雅量便升堂审案,“旁邑多质成”,邻县的百姓都非常羡慕阳城百姓,他们发生了案子都希望得到王雅量的裁决,一年下来,“胰石靡冤”,已经看不到有站在那个石头上喊冤的人了。

在复查案件中,王雅量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在复查的过程中,王雅量要反复考量,生怕有冤假错案出现。但怕啥来啥,有一宗纠正错案的来龙去脉,就被同僚王象晋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王象晋是大文学家王渔洋的孙子,他和王雅量是同年金榜题名的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彼此都对对方的举动格外关注,王象晋是什么时候得到了王雅量平反冤假错案的信息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在那个信息极不发达的古代,肯定要在一段时日之后,但看到他亲笔写的“王廷尉平反记”这篇边叙边议的文章,感觉他就在事发现场一般。

月黑风高,大道旁一人被杀并尸投井中,一无赖嫌疑最大,就连他姐姐也这样认为,此人打入死牢,“公再三研究,众证确然”,尽管“确然”,但“公心终不释然”。有一天,“不释然”的王雅量遇到了尴尬,他在审讯另外一起案件时,罪犯主动交代了月黑风高杀人之事的全部经过,“公心恍然”。真凶的出现让王雅量从“不释然”到“恍然”,此时不是如释重负,而是深深自责。自责的原因就是有违父训,他要对这起错案进行纠正,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压力竟然那么大。“自讯而自反之,得无启上台之疑,且己于之官声不利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审定而自己翻案,难道不怕引起上级的怀疑,并且对自己的官声不利吗? 王雅量对此有一句掷地有声的回答传与后世:“吾期无冤民足矣,遑为己之官声计耶?即缘此罢官,亦甘之矣!” 有错必究,不怕罢官,冤案得以昭雪,此事不仅没有影响王雅量的声誉,且“公誉益隆隆起”,还升了官。王象晋对王雅量极为推崇,他说王雅量治理下的阳城“政务慈祥”,并把王雅量和历史上另外两位人物列在一起:于公(汉朝于定国)高门,张公(唐朝张九龄)无冤,至左翁(王雅量字左海,故称)而三矣。 王雅量在阳城主政五年,因政绩突出而上调京城,在离开阳城的那天,史料记述“士民攀卧车轵,不得发”,老百姓竟横卧车道,致使车辆不能行驶。“立祠祀之”,给他建了生祠,祭祀他。

作者:黄立宇

( 编辑: 全逸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