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矿废弃地到“网红”打卡地的完美蜕变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6-02 阅读次数: 7631

“网红”玻璃栈桥、“翡翠色”矿坑、层层梯田、片片绿植,茶树、银杏树、橘树、猕猴桃,还有成片的油菜花.....一幅幅绿意盎然的美景尽收眼底,处处体现着绿色和生机,让人美不胜收。在临沂城的西南,高新区、兰陵县和费县的交会处,有一座卧虎山,临沂市区卧虎山路命名也是由此而来。如今,这里的卧虎山田园综合体已经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梦乡村,醉山野,徜徉于浪漫山水之间。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网红”背后也曾有着令人心酸的过往。

卧虎山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采石矿数十家,历经几十年的破坏性开采后,造成山体塌陷、田地损毁、植被破坏、灰尘蔽日等一系列生态创伤,导致矿区留下7个矿坑,有2处矿坑面积较大,积水较深,水深在5-20米,顶部岩石破碎松动,易产生小范围崩塌,也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临沂市高新区马厂湖镇附近的村民介绍,每到夏天,村民们都会自发轮流看护,阻止孩子们到矿坑里游泳。由于植被破坏、山体裸露,2018年以前,从附近229和341省道经过时,卧虎山方向总是能看到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的景象。

怎样变废为宝,还绿于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18年8月,经临沂市高新区管委会批复,以马厂湖镇政府为主体组织并实施,一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矿地综合利用的战斗在卧虎山全面展开。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工矿废弃地复垦和田园综合体开发三结合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与政府投资一起形成开发合力,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修复与利用结合”的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子,实现了“矿山复绿,还绿于民”的目标。

复垦前后影像对比图

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高新区先后投入治理资金3600多万元,引入社会资本2000余万元。铲车、推土车等工程车辆穿梭忙碌,原本弃用的矿山建筑被拆除、清运,有安全隐患的遗留采石面被削坡,废弃石坑被填平,部分缓坡覆盖上疏松的土壤……原来尘土飞扬、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因为生态修复在逐渐恢复原力,水更清,山更绿。这里变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游客纷至沓来,在“网红”玻璃栈桥、“翡翠色”矿坑旁留下自己最美的瞬间。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区的有关负责人介绍,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既盘活了闲置工矿废弃地、拓展了农村用地空间,为马厂湖镇芦家湖村、皇庄村、西叠庄村新增复垦农用耕地230余亩,又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和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农业发展后劲,真正实现还山、还绿于民。

临沂市高新区卧虎山生态修复的事例只是我市绿色矿山建设及生态修复行动的一个缩影。据悉,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一场绿色矿山的战役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工作实际,对全市现有矿山逐一调查分析,分类明确绿色矿山建设任务及验收时间,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强督导、分类推进,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工作。对现有矿山实行“三个一批”:治理恢复和复垦覆绿一批,整合改造一批,淘汰取缔一批。到2020年,全市大中型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100%,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达标率为100%,实现“四个转变”:在发展理念上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变,在环境整治上由黑色向绿色的转变,在生产方式上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在开发布局上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

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今年以来,市财政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和市级预算安排的方式,积极筹集资金5980万元,用于全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确保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落实任务,完成矿山复绿行动整改任务12处,实现2013年以来关停露天开采矿山治理率达到50%,“三区两线”直观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率达到80%。

不远的将来,我市将会有更多的工矿废弃地实现生态修复,变成真正的绿水青山和新的网红打卡地。

临报融媒记者张晓 魏旭宁 通讯员胡韬勋 李孟绪

( 频道编辑: 林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