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新房

临报融媒 2021-11-19 阅读次数: 8534

英子正在田里干活。火辣辣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正是锄禾日当午的季节,广袤的田野里没有一棵树,人便无处可藏地暴露在阳光下,像热锅上的蚂蚁,游走不定。前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地,后面是一片绿意浓浓。男人光着脊背,不时地帮英子这边锄上几下,让她不至于落下太远。

快到地头时,男人把锄横过来放在地上,坐在上面想抽支烟。英子便借机赶了上来。

英子忽然有些懊恼:“唉,这日子可啥时候是个头,一天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也挣不到几个钱儿!”

说这话时,英子忽然眼前一亮:“要不,咱去城里打工吧?我住够了这破房子,说不定在城里干上几年,哪天咱也能在城里买上新房呢!”

男人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抽烟,他似乎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英子饶有兴趣地说:“听说城里的房子可好了,茅房就在屋里面,你说这城里人咋恁会享受,哪像咱们,冬天上趟厕所,屁股差点冻掉了,还得赶紧往回跑。”

英子笑着,露出两边尖尖的虎牙。

男人依旧没说话,把烟头重重地戳在土里面。

英子有些急了:“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的,整天干这活能咋样,一辈辈地顺着垄沟找吃的,到啥时候能有点出息,反正我是干够了,你要是不跟我进城,我就自己走。”

英子是个有主见的女人,啥事向来说干就干,这个男人是知道的,只是他有些顾虑,毕竟老辈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一辈一辈皆是如此。那城里的生活再好,咱能享受得了吗?咱就是这干活的命,到哪还不是一样。

英子可不信这些,日子是人过的,不拼一把咋知道成不成,万一挣不到钱再回来,反正这里的房子还在,而且也不搭啥。

男人终究没拗过英子,他们就这样进了城,孩子留给了公公婆婆。从那以后,公公婆婆常跟孩子说的一句话便是:“过年了,你爸妈就快回来了。”

村民们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不务正业,咱农民就该在家本本分分地种地,地都没种好还想挣什么大钱,简直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也有人说,这就叫“老娘们当天——房倒屋塌”,英子的男人太没骨气,做不了主,让这女人胡作非为,将来还不是得两手空空地回来,到那时候人也老了,活也干不动了,还啥也没攒下,你说图啥?更有甚者,直接去英子的公婆跟前挑唆:“你们别管孙子,一辈人不管两辈事,你们这又何必……”

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住英子的脚步,她横下了一条心,反正现在也没有退路了,不如破釜沉舟拼一把。可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究竟有多难,只有英子两口子才知道。

因为没有什么技能,他们只能到工地里去干体力活。住的是最简易的工棚,吃的是大锅饭,平时挣的钱一分也不敢多花,只为能让家里人看到些希望。还好工地的老板心眼好,见英子是个女的,就安排她给大家做饭,也能轻快一些。支持着英子的信念就是每到年底,银行的存款数一点点地增加,两口子的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终于有一天,英子他们如愿以偿在县城里买了房。那是一套两居室的楼房,面积也不大,有七十多平方米,可住一家三口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房是新房,旁边就是公园,推开窗就能看见练剑的老太太和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让人心情大好。

英子两口子非常满意,还特地在村里置办了酒席,请了全村的父老乡亲们吃饭,算是乔迁之喜,也算是给大家一个交待。

酒过三巡,隔壁二大爷端着酒杯过来说:“你们两口子,给咱村带了个好头,现在年轻人差不多都出去了,当年大家要是有你们的头脑,也不至于受穷啊,你们就是咱们村的榜样!”说着二大爷一手竖起大拇指,另一只手把酒杯掀个底朝天,一饮而尽,脸上的核桃纹都笑开了,仿佛这买房的是他自己一般。要知道当初二大爷可是没少在背后说风凉话,要不咋说“人嘴两扇皮,说话做事两不知”呢!英子的脸上挂着让人捉摸不透的笑容,像是在说,现在你们总该闭嘴了吧?

就这样,英子一家三口搬进了城里,用村民们的话说,人家现在可是城里人了!

说是搬家,其实也没什么可搬的,老宅里的东西一样也用不上,就带上衣物、被褥,把房门锁好便是了。村里的人们热情,一直把英子他们送到村口,还恋恋不舍地说:“有时间常回来呀!”英子反复地答应着:“放心吧,这不是老房子还在嘛,没事我们就回来,落叶归根,故土难离,我们会常回来看看的。”

车子绝尘而去,拐了个弯便看不见了,只剩下以二大爷为首的村民们向远处张望着,心情复杂。

本以为这一切都会戛然而止,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年不到,英子和男人又突然搬回了老屋。还好,这里啥都是现成的,用不着重新置办。

老邻居们又像是办喜事一般地聚了来,正当众人纳闷之时,英子乐呵呵地从屋里出来说:“唉,儿子处了个女朋友,快要结婚了,那房得给他当新房……”

□刘洪文

( 编辑: 范明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