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员我响应 | 老劳模郁万芹:致富路上当先锋献真情

临报融媒 2021-11-25 阅读次数: 9858

“不干是不干,要干就干出样子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享受,而在于创造和奉献。”说这句话的是河东区九曲街道郁九曲社区的一名普通老党员,今年75岁的郁万芹。

走进老人家中,客厅里鲜红的党旗,桌面上的一摞摞厚厚的市劳动模范、农民企业家、全市侨务工作先进个人、市政协优秀提案等证书,都见证着这位普通老党员不平凡的人生。

高中没读完,年仅17岁的郁万芹被迫回乡务农。勤奋好学的他在石料场开采过石头,开采的青石修筑了田间一道道干渠;他当过铁匠,打的剪刀曾卖往全国各地;他在村染坊染过布学过缝纫,做的当时流行的中山装深受喜爱;他学过木匠,打过各种衣柜和新娘的嫁妆……学得一身技艺的郁万芹渴望有一天能成就一番事业。他在城里沙发厂做到了技术教师,带着十多个学徒,也有着丰厚的待遇。

上世纪八十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里请郁万芹回村办沙发坐垫厂,带领大家致富。怀着“办一家企业、养一厂员工、活一村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强烈愿望,他毅然辞去了城里沙发厂有着丰厚待遇的技术老师的工作,打算回村里大干一场,带领乡亲致富,改变村子贫穷落后的面貌。

他学习钻研,反复试验,狠抓技术革新,自行设计制造了绕簧机,建起了热处理炉,生产出高质量的沙发簧,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厂里生产的沙发质量好,美观耐用,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到1987年,厂子发展成全市屈指可数、省内闻名的沙发大厂,吸纳了100多名群众就业,固定资产达到600余万元,上缴国家税金和集体100余万元,税收占当时全乡税收的一半,职工也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

工厂发展了,郁万芹也富了。但他致富不忘众乡亲,优先安排困难村民子女和复员军人到厂就业,并亲手教他们技术。同时,向办厂的乡亲毫无保留地传授管理经验,不惜人力物力,真心实意帮助更多的乡亲早日走上致富之路。在他的引导资助下,村里先后办起了10多个工厂,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问题,大多村民也开始富起来了。

郁万芹198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39年来,他始终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精神和终身“在岗”服务人民的不变初心,脚踏实地服务社会,乐于奉献。他资助过寒门学子,为流浪汉找过工作,解救过被拐女童……向政府捐赠办公桌椅价值15万元,向儿童乐园、青年文化宫、学校、桥梁建设等公益事业捐款十几万元。作为一名连任多届的市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许多提案被采纳。他是村民的主心骨,谁家遇到难事,总会首先想到找他商量帮助,他乐此不疲,出工出力不求回报。

1999年,郁万芹将精力转向做废机油提纯再生利用。为了提高油的质量,他下江南跑东营,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功生产出高质量的机械油产品并远销全国,也填补了临沂特种润滑油市场生产的空白。郁万芹的润滑油厂每年可回收上万吨废机油,相当于200多万辆轿车一年换下的机油量,为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临沂东部新城建设的号角吹响,政府号召部分企业退出城中心到偏远县区建厂,郁万芹毅然放弃了利润丰厚的炼油产业。

如今,退休赋闲的郁万芹专心改良祖上传承下来的酱菜生产技艺,制作低盐健康的“八宝茄豆”。每年中秋节,他都会做上一锅八宝茄豆送给街坊四邻。他做的八宝茄豆,经过上百次的征求意见,改良工艺,将黑豆、杏仁、茄子、生姜等8种原料增加到12种,以低盐、不腌制、无防腐剂、清香味美的特点,征服了许多品尝者的味蕾。他申请了商标和执行标准,开始了量产,让营养健康的传统美食走进千家万户。今年5月,产品被市文化和旅游局推荐入选“临沂市乡村振兴‘沂蒙百味’项目”;7月,被山东省文化馆推荐为“‘寻味齐鲁——百城千味’2021山东非遗特色美食60强。”

古稀之年的郁万芹迫切地想让凝结着自己心血的健康美食“八宝豆茄”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助力临沂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也圆自己一生听党话跟党走不断为家乡创名牌做贡献的梦想。

临报融媒记者 刘福伟 王泓钧


(原载《临沂日报》2021年11月25日A2版,原标题《郁万芹:“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 编辑: 李璐 lbhdz@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