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教育援青记:“智”“志”双扶 点燃梦想的力量

临报融媒 2022-07-08 阅读次数: 5583

一段援青路,一生海晏情。临沂市自对口支援青海省海晏县以来,积极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远赴雪域高原开展对口帮扶、支教送学活动。广大临沂援青教师扎根海晏、以校为家,助推当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跨越山海,倾情付出,架起了鲁青两地人民互动交流的“连心桥”,临沂援青教育三年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大爱无言,情满高原。在生机勃发的校园里,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中,在探讨学习的会议上,临沂援青教师以满腔热忱,积极投身教育。昂扬向上的高原学子们,正踏着青春的节拍,与老师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东西携手,教育交流,临沂援青教师正一步步奋力书写援建海晏县教育的高分答卷,走出教育发展新路径。

聚焦“扶志”

推动教学工作结出硕果

“少年强则国强”,雪域高原的学生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加大教育投入,还是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们通过教育和学习,走出高原,走向未来。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孩子们学习的信心,保护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斗志,是教育扶志的主要任务。

“这里有些孩子基础薄弱,为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在原学校使用的积分卡通过快递邮寄过来,凡是认真做笔记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背诵过关的,都可以得到一张积分卡。”临沂援青教师张金瑞说,10张积分卡可以兑换一张小奖状,3张小奖状可以兑换一张盖有学校公章的大奖状。每两周将所有获得奖状的同学邀请到讲台进行合影留念,将照片发到家长群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们拿到大奖状开心的合影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临沂援青教师李乃颜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民族习惯不同,学习程度各有差异。“我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目标,指出他们的优点,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李乃颜告诉记者。

巩庆宏在海晏县祁连山中学担任七年级五班藏族班的英语教学工作。班级里的学生来自牧区,在学校寄宿。由于学生寄宿在校,家长不能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学生英语书写很差。“我就在班里开展英语书写比赛,给学生印刷英语书写用纸,每天练习一页,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让每个学生上交一幅自己书写最好的作品,评出一、二、三等奖。”临沂援青教师巩庆宏说:“我自费买奖品给每个学生发奖,学生特别开心,我也为他们的努力而自豪。”同时,他还会走进牧区,走进牧民家庭,通过当地的藏语老师与家长交流,告诉家长国家给牧区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条件,要让孩子好好读书,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愿望,走出大山,走出戈壁荒滩,走向更远的地方,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精彩的人生。

巩庆宏在指导学生们练习

聚焦“扶智”

让优质教育资源用起来

三年来,临沂援青教师高质量完成了受援学校的教学任务,共完成授课19300节次,教学成绩均处于各学校同年级前列。

“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以“三平台、一方案”为重要抓手,形成了“传输教育新理念、激发学校内动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总思路,积极开展教育援青工作,产生了显著效果。选派“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5人,按照“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的模式,到海北一中开展支教帮扶工作。在“组团式”帮扶和受援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海北一中教学质量近三年持续、稳定、显著提升,高考本科进线率2020年提高6.4个百分点,2021年又提高9.3个百分点。

“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援青教师团队中的齐鲁名师、沂蒙名师和有特长的教师主动承担起示范带动作用。”临沂援青干部、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庞尔国说,通过带领年轻教师成长、主动参与学校教研活动、成立工作室等方式,为受援学校留下宝贵的教学经验。

“教研工作一直是海晏县教育的短板,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海晏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海晏县提升教研能力。”临沂援青干部、海晏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德仁说。

临沂选派优秀教研人员到海晏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到教研室后,援青教研员借助后方强大的教研力量,帮助海晏县完善了教研制度,健全了教研管理体制,推动海晏县教研水平整体提升。“援青教研员来了以后,海晏县的教研工作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海晏县教育局局长谢晓玲说。

临沂援青教师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牵头起草了《海晏县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发挥远程教研优势,帮助海晏县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积极协调临沂市教育局,将临沂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拓普学堂”App、“学测星”等线上教育资源向海晏县中小学师生全面免费开放。2020年疫情期间,组织对口学校同步分享线上教学计划和学习方案,共同开展在线教育和教研活动,组织15名援青教师为海晏县学生上网课、作业辅导200多节次,共有1500多名学生通过网络收看,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反哺”教育

点燃学生们的梦想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青海省海晏县的祁连山中学,一堂特别有意义的思政课正在进行,来自费县实验中学的援青教师常丽娟正在给八年级的学生们讲解沂蒙精神。沂蒙红嫂、烙煎饼做军鞋、乳汁救伤员……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广大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沂蒙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和沂蒙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担任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科的特点,把沂蒙精神贯彻到了课堂当中,让学生们理解沂蒙精神,了解那段历史。”临沂援青教师常丽娟说,这两种精神各有特质,又有共通之处,学习领会这两种精神,促进双方的红色精神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常丽娟给同学们上道德与法治课。

常丽娟与青海有很深的缘分,2005年,她考到了青海师范大学读硕士,三年的读书生活,青海人民的淳朴、真诚印在了她的脑海中。“一直心心念念着青海,想回报青海,去年的时候,看到援青教师的报名,还符合我的学科,立马就报了名。”常丽娟告诉记者,当年来读书是机缘,现在来教书,用所学的知识回报青海,这真的是一段特殊的缘分、一次难忘的经历。

“常老师是一个比较温柔的人,对我们非常有耐心,一直想让我们学习得更好。”海晏县祁连山中学八年级学生王怡薇说,思政课通过一些视频等形式,变得更加有趣了。

常老师是众多临沂援青老师的一个缩影,他们只身一人,离开家庭,奔赴高原,克服高反、生活不习惯等种种困难,只为雪域高原上学生们的梦想,帮助学生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为学生们圆梦插上翅膀。他们的心愿都一样,希望自己的学生们都能够成才,像格桑花一样,开遍雪域高原,徜徉于天地间。

临报融媒记者 梅香玉

( 编辑: 张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