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头看沂蒙丨临沂市蒙阴县:打开绿水青山间“生态宝藏”

临报融媒 2023-12-18 阅读次数: 6441

我市开展“一县区一改革品牌、一部门一改革重点”行动系列报道之十二

蒙阴:打开绿水青山间“生态宝藏”

在临沂客户端讯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蒙山脚下的桃墟镇百泉峪村,在这里既可以感受雄奇险峻的蒙山美景,又能体验古朴自然的乡村风貌。2021年9月,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初步核算,百泉峪村“生态身价”达7270.56万元,“生态红利”成为推动村庄发展、村民致富的“百姓福利”。

近年来,蒙阴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盯生态产品难度量、难变现问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资源金融赋能等模式,打开了绿水青山间的“生态宝藏”。

“摸底+核算+整合” 打通“资源变资产”通道

近日,蒙阴县启用全省首个县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一键核算平台,发布2022年GEP核算成果。2022年,蒙阴县全县GEP为331.57亿元,比2021年增长6.98%。平台解决了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问题,为山区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蒙阴样板”。

蒙阴县从调查监测和价值评价入手,在实现生态资源权属清、数量明、易利用上下功夫,推动生态资源变生态资产。

摸清家底建“账本”。整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数据,积极探索开展基础信息调查,形成了生态资源、产权和重点资源资产管控“三张清单”,在全国率先搭建起县级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县域生态资源“清单+底图”大数据存储。

让绿水青山穿“价衣”,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发布了全省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并率先完成整县域GEP核算,探索建立GEP年度核算和发布制度。

整合资源“变废为宝”。通过集中收储闲散生态资源、运营提升低效资源价值、增信激活农村闲置资产、共享反哺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措施,形成了资源变资产的特色模式。垛庄镇古泉村借助土地整治项目,对抛荒搁荒地、可开发未利用地进行集中收储,形成1000亩连片土地,引进社会资本1.6亿元,建成金葵农业现代桃产业示范园,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市场交易+社会资本+绿色金融” 打通“资产变资本”通道

日前,蒙阴农商银行通过“GEP贷”给予百泉峪村3个贷款主体4300万元的授信额度。这一举措不仅打开了蕴藏在百泉峪的绿色资源,还赋予了这个小山村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人不负山水,山水也不负人。蒙阴县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构建三个机制,推动生态资产变生态资本。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立足生态优势,让好生态孕育好产品、好产品做成好产业。发展蜜桃、苹果等林果105万亩,其中蜜桃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首位,“蒙阴蜜桃”品牌价值266亿元,被评为第一批“山东好品”,入选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仅蜜桃一项农民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以沟域为依托,打破村域、镇域行政区划,部署开展生态文明实践区建设,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现代产业园等具有示范性、辐射性的生态项目。蒙阴县全县创建A级景区19家,成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建立绿色金融赋能机制,依据县乡村三级GEP核算结果,因地制宜探索“生态贷”“碳金融”“GEP贷”等10余项绿色金融产品,今年绿色信贷规模达24.8亿元,实现金融赋能生态资源。

“政府+市场+社会” 打通“资本反哺资源”通道

位于云蒙湖南岸的苏家后村以“湖畔渔村”为主题,依托乡村旅游合作社,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精品民宿、渔家乐、露营等乡村旅游,形成了“吃渔家饭、住渔家屋、观湖光美景、体验渔家生活”的特色休闲渔村,吸引老村民回村,“新村民”来村,一年多了100多口人。

蒙阴县围绕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动力,推动生态资本反哺生态资源,绿水青山底色越来越靓。

政府主导,构建生态资源管控和投入体系。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编制完成“三线一单”,对乡镇街区、部门实行生态文明差异化考核。同时,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投资9.76亿元的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

市场运作,推动生态资源提质增量。探索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新模式,以环云蒙湖为核心,策划实施总投资41.3亿元的保护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协同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利用碳汇质押贷款,县属国有集团投资7000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群众参与,形成保护生态资源的社会氛围。立足生态县特色优势,探索搭建村级“两山”超市66家,让群众通过践行绿色生活、建设生态家园获得“两山”积分,以积分赢得物质奖励、表彰激励、绿色信贷支持等,有效激发了群众共建绿水青山的内生动力。

临报融媒记者 刘家君 通讯员 李颖超 张圣虎 赵友祥

( 编辑: 李济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