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沂蒙·军民情深丨沂水:拥军支前 鱼水情深

临报融媒 2024-01-14 阅读次数: 40207

战争时期,沂水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山东较早的一块根据地。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拿起刀枪,在反“扫荡”、反伪化、反摩擦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支持人民子弟兵,党群之间、军民之间建立了水乳交融的鱼水深情。

拥军

沂水人民有着光荣的拥军优属优良传统。抗战时期,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将拥军优属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沂水县抗日根据地的人民,不论平时或战时,对过境或暂住的部队都主动让房打铺、烧水做饭,让部队指战员吃好休息好。妇救会组织妇女为战士拆洗衣服、缝补鞋袜。对参战休整部队,各区、村都赶着猪、羊,带着鸡蛋、蔬菜、粉皮、粉条等到部队慰问,逢年过节,都向部队送慰问信、慰问品,开展军民联欢活动。每次战役之后,都到部队进行慰问,帮助安置和看护伤员。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和学校师生还帮助驻军、烈军属、伤残军人拆洗衣服、被褥,挑水、运粮,打扫庭院。

1939年至1943年间,山东纵队野战医疗所驻西墙峪,伤员多时达300余人,均散居在群众家里。在战事紧张的情况下,村党支部率领群众在山涧、地堰挖了许多洞,掩藏伤员及机密文件。在历次反“扫荡”中,为掩护伤员、保护文件等,该村乡亲虽遭到敌人毒打甚至牺牲,但宁死不屈,使300余名伤员及大批文件物资无一损失。村长张在周不仅为全体伤员吃、住、治疗操劳,还为在附近的山东纵队筹粮五六万斤,八路军干部战士亲切称他为“山纵的村长”。此外,还有救护伤员的红嫂祖秀莲等被誉为拥军模范。

支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中、沂北、沂东三县先后参加沂水、葛庄、博山、安丘、张店、鲁南、莱芜、新泰、孟良崮、泰安、兖州、济南、昌潍、津浦、淮海、渡江等战斗和战役的支前工作,常备民兵3个团、30个连,临时民兵98个连,共出担架25242副,小车44448辆,挑子28564副,牲畜1005头;共出民兵民工258727人次。

1944年9月,葛庄伏击战中,仅葛庄附近区、村,两天内就动员民工数千人,几百副担架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为参战部队运送粮草、弹药和伤病员等。周围各村群众连夜做饭,冒着炮火,把一罐罐热气腾腾的小米绿豆粥和包着炒鸡蛋、芝麻盐的煎饼送上阵地。有些溃散的日伪军钻进青纱帐里妄图潜逃,也被民兵擒获。仅沂北县参战民工、民兵,就捉住化装潜逃的伪军120多人。在支前活动中,李家峪村组成64人的担架队,先后出担架队8470人次,为部队运送给养26.5万余公斤,做军鞋1.5万双,碾米磨面2.8万公斤,烙煎饼等熟食1.65万公斤,做慰问袋176个,为驻军缝补衣服1900多件,全村筹集柴草6万公斤、粮食1.5万公斤供应前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到一年,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了以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目的的全面内战。中共中央指示全党,对国民党的进攻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解放区的人民也立即动员起来,筹粮草、做军鞋、出小车、抬担架,支援人民军队在前线作战。沂水县是老解放区,支援前线任务特别繁重。为强化支前工作领导,县长及民政科、财粮科、民运部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县支前指挥部,县长兼任指挥,各区均成立支前领导小组。为保证完成参战支前任务,全县人民都订立了支前公约。

1946年7月初,国民党军队10余万人东西并进,进攻胶济铁路沿线解放区。鲁中部队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的指示,在胶济路西段主动出击,进行了张店、淄博保卫战,收复益都、临淄、辛店等地之后,又攻克安丘县城。期间,沂中、沂北两县各组织数千人的民兵、民工支援部队作战。

国民党不断增派军队至山东战场,仗越打越大,越打越频繁。为适应这一形势,中共华东中央局于1946年11月召开支前民夫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实行常备民夫制及使用民夫的决定》(民夫,后按陈毅建议改称民工),地方民力按武装民兵队、民兵火线抢救队、民工担架队等编制组织起来,随时待命,使支前队伍招之即来,来之能走。1947年初,县里成立了支前委员会(后改支前指挥部),县党政主要领导人分别任政委、主任,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分别担任支前机构的粮食、交通、宣传等股的股长。各区、村亦设立相应机构,全县的民力、物力、财力由县里统一有计划地动员和调配。

1947年,是沂水县担负支前任务最重的一年。自该年1月下旬起,华东战场的作战重心转向山东,国民党军除在胶济线集中重兵外,徐州绥靖公署又集结25个半旅的兵力北犯山东,敌人南北夹击,妄图在鲁中地区与我军决战。华东野战军避敌锋芒,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分别于1月初和2月下旬发动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沂水县的民工团队完成了支援人民解放军在鲁南作战的任务后,又开赴莱芜战役前线。菜芜战役中,沂中、沂北县各有500余人组成的独立营、3000余人组成的担架队、2000多人组成的运输队同心协力支援前线。由于支前任务紧迫,支前人数众多,沂中县县长李贯一、沂北县县长王树芝均亲自带队。

1947年3月起,敌人集中重兵对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其一线兵力达25万人。为了反击敌人,华野部队于4月下旬至5月初发动了泰蒙战役,5月中旬发动了歼灭蒋军精锐整编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指挥部两度进驻沂水县,六七万军队云集沂水县,一个千余人口的村庄,就有人民解放军的17个连队驻防。许多村子柴火烧光,村干部就砍伐树木供部队烧饭;没有马草,老百姓取下草房上的谷草、麦秸给部队喂马;部队急行军来不及支锅做饭,妇救会员挨户凑饭食给部队吃。总之一句话,全县男女老少一齐动员,或上前线或在后方为部队服务。

打败敌人的重点进攻后,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分为内(东)外(西)线两个兵团,内线兵团坚持在山东境内,外线兵团则一路作战,由鲁西南进军豫皖苏。沂水县的支前队伍一方面支援内线兵团的作战,又有大批担架团队随外线兵团出击,当时,在沂中县各村中很少见到男青壮年。沂中县荆山区全区26个村,有7个村是女村长。1947年7月,国民党军进占沂水城,外逃的反动地主、富农分子组成还乡团跟着国民党军队返回来,他们残害干部群众,抢掠粮食、财物,摧残解放区。沂水县人民一面拿枪与敌人斗争,保卫土地改革、保卫生产,一面组织民力、筹备粮草支援前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沂水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坚决响应山东省支前委员会提出的砸锅卖铁支援前线的号召,节约每一两粮、每一文钱,合理使用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保证前线的需要。

1948年,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力向国民党军占领的大城市和战略要冲进军,解放区扩大了,解放区人口增加了,沂水县参加支前的人数有所减少,但每批民兵民工到前线服务的时间大大延长,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多。有多批支前队伍连续参加了济南战役、准海会战及进军浙赣、解放上海等战役战斗的支前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沂水县(包括当时沂水、莒沂两县)的200余名带队支前的干部又从南京出发,随刘邓大军踏上了解放祖国大西南的征途。随着第三野战军作战任务暂告一段落,沂水县支前工作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沂水支前的民兵队、担架队、运输队表现了老区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顶严寒战酷夏,忍受饥饿困乏的煎熬,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做到不掉队、不减员、不完成任务不回家,爱护伤员胜过自己兄弟。有成百上千的人立功受奖,有的人在支前路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方的妇救会员和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部队碾米、磨面、做军鞋、当向导,还要担起生产、土改和对敌斗争等重担。前线后方密切配合、互相鼓励、共同奋斗、无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老区人民的支前任务。据1948年9月沂中县的战勤典型调查显示,仅在解放战争中,每个青壮年平均参加支前220余天。沂中、沂北两县支前民力全面调查显示,两县共出担架18022副、小车39802辆、挑子25334副。

沂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供稿

( 编辑: 吕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