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沂蒙丨郯城徐庄:新四军二纵北上山东的重要节点

临报融媒 2024-03-31 阅读次数: 15810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抗战胜利后,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部队挺进东北,新四军主力战略北移至山东,临沂又成为华东解放战争的战略指挥中心,也是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在抗战胜利后这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调整中,郯城县一个不起眼的村庄——徐庄,穿越了近80年的岁月,越来越受到党史、军事研究者的重视。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记者专访了临沂的党史专家,并奔赴徐庄实地采风,追寻历史的点点滴滴。

徐庄来了新四军

临沂市郯城县花园镇,位于苏鲁交界处鲁南一侧。广阔的平原上有一条白马河,由鲁南缓缓流向苏北。河畔有个徐庄村,当年成为新四军战略北移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据该村95岁的老人徐敏柱回忆,1945年10月,村里来了部队,有三四千人,带着步枪、机枪和“小钢炮”;还有几十匹马,一溜儿拴在河岸及围墙下边的树上,马身上驮的都是些木箱和皮箱。

这支人马,正是新四军战略北移的部队——罗炳辉率领的新四军第二纵队。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为争取国内和平,阻击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进攻,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山东八路军主力挺进东北,而新四军主力则北上山东。

10月初,从延安归来的新四军军长陈毅率先来到临沂。此时,山东八路军主力正在罗荣桓的指挥下开赴东北,国民党军开始沿津浦铁路北进。为阻滞国民党军北犯,迅速填补由于山东八路军主力进军东北形成的空白,中共中央要求新四军部队火速开往山东,协同八路军山东部队在鲁南前线阻击国民党军。

军情十万火急。新四军军部在组织第三师赶赴东北的同时,命令新四军部队分批火速北开鲁南前线。9月29日,新四军军部决定首批入鲁部队为新四军主力部队第二师第四、第五旅,同时抽调曾在山东战斗过的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组编为新四军第二纵队,共2.4万人,由罗炳辉、赵启民、韦国清率领赶赴鲁南前线。

10月3日,罗炳辉率领第五、第九旅分别从淮南天长县、淮北永城县出发,在宿迁会合后继续向北。20日,越过陇海铁路进入郯城县境内。

出生于徐庄村、今年66岁的省残联原副理事长徐国勤,长期致力于这段历史的研究,他向记者勾勒出新四军第二纵队进入山东后的行军路线:这支新四军部队从新沂草桥跨过了陇海铁路,然后进入山东郯城境内,顺着白马河沿岸北上,经涝沟、秦庄、官路口、花园等村,到达徐庄并驻扎下来。

为何选择驻在徐庄

当时不算大的徐庄,一下来了这么多部队怎么住得下?

徐敏柱说,一部分人住在屋子里,大部分人在院子里打地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部队在全村搭建了十几个伙房。另外,周围的村也驻扎了许多部队。

花园镇所处位置,为齐鲁大地与江淮地区交往的咽喉要道,而徐庄位于花园镇驻地北约4公里,这里地势开阔,临河而居,较为富裕,适合大部队驻扎。

采访中,徐国勤向记者介绍了其他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从行军距离上看。新四军第二纵队从草桥跨过陇海铁路,一路行军到达徐庄,距离约为30公里,耗时正好一天,到了需要休整的时间。

再就是,村里有共产党的组织。1945年4月,该村的徐敏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村指导员(相当于以后的村党支部书记)。据徐敏聪的妻子后来回忆,部队到来的前几天,徐敏聪就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好像有大事要发生,后来才知道是为迎接部队做准备。

同时,徐庄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该村徐姓村民大约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同族同姓的人比较团结,在党组织的号召下能够很好地拥护共产党的部队。

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个村建有防御匪患和外敌的围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有十几米高,墙基的宽度也有十几米;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围墙上还设有一些瞭望台,墙外有一个近十米宽的深沟。在平原村庄里,这么坚固的围墙是极其少见的。

威武的司令员

徐庄村第一个党员徐敏聪之子徐祗奎(原郯城县委委员、办公室主任)介绍,老人们说驻在村子里的部队首长姓罗,“团方脸”、身材“胖墩的”,还说他脾气很耿直。

据徐敏柱回忆,部队的司令部设在徐敏富家,也就是徐国勤的爷爷家。徐国勤小的时候,喜欢听奶奶邵氏讲故事,其中就讲过共产党的部队先后两次住在他们家。一次是抗战时期,住过由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部队改编的“老四团”;另一次,就是1945年秋天住过新四军。

这一次,他家的两栋宅子都腾了出来:路北老宅子的堂屋住了两个人,一个身材胖大、长相威武,像个领导;另一个年龄小,个子不高,应该是他的勤务员。路南的宅子平时用来做豆腐、炸油条,腾出来后住进了司令部机关人员。这些人每天都去老宅子商量事,有的时候晚上点着煤油灯在那里开会。这几个人都称呼那人为首长,或者叫罗司令员。此人正是新四军第二师师长、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罗炳辉。

有一天,罗炳辉在院子里锻炼身体,发现院内的枣树因干旱而叶子变黄,就叫着勤务员一起去河里挑水,然后拎着水罐给树浇水。

一次,罗炳辉发现屋子里窗台上有块砚台,就问是谁的。邵氏回答是儿子徐祇进的,在新村的国民学校上学。罗炳辉笑着说,学文化好啊,将来为国家作贡献。等他回家的时候,我们见面聊聊。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邵氏看罗炳辉的勤务员年龄小,就问他:“想娘了吧?”勤务员一下沉默了,然后眼泪夺眶而出,轻轻说了声“想”。

军民情深 水乳交融

新四军在徐庄驻扎的短短几天里,给当地村民留下了军纪严明、作风优良的印象。

关于这些,不妨听听几位老人的回忆——

禚培英(101岁):在家里住的那几天可好了,互相都热乎乎地,他们刷锅、刷盆、拾掇,可干净了。晚上一吹哨,打起背包,爬起来就跑,到天亮就回来了。

徐敏柱(95岁):看马上驮的什么都有,我问是什么,说是鳞刀鱼,一捆捆的用马驮着;我问在哪里驮来的,说是在东海。他们夜里活动,白天睡觉,因为白天经常有敌人的飞机在空中侦察。

徐敏相(86岁):家家住着新四军,在地上铺上秆草,打地铺睡觉,他们帮助家里挑水、打扫卫生,对老百姓都很热情。我当时只有7岁,新四军经常逗我玩。

徐敏柱:给部队送鸡蛋,结果人家不要,说要了会犯纪律,不拿老百姓一针一草。给部队送油条,他们推辞不掉,就付了钱。

村民也自发地组织起来,为新四军烙煎饼、蒸馒头,做军鞋、缝军衣。新四军战士大都是南方人,初来乍到水土不服,生活习惯也大不一样,吃不惯粗粮,尤其是煎饼。为了让战士们吃好,村民自发把家里的细粮、鸡蛋拿出来。新四军在徐庄驻扎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军爱民、民拥军,共同谱写了一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

埋下红色的种子

新四军驻扎在徐庄村,最忙碌也最兴奋的就是徐敏聪。他组织十几个进步青年,一方面站岗放哨加强警戒,一方面为部队提供各种保障。空闲时间,他们还接受正规部队的革命教育。罗炳辉还亲自给他们上课,讲解当时的形势、任务及党的政策主张,号召他们为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当时听课的青年,除了徐敏聪,还有徐敏耀、徐祇亭、徐祇进、徐贞禹等。

这些进步青年,在部队活动时要担任向导,于是,首长给了徐敏聪一把手枪。据他妻子后来回忆,徐敏聪经常反复擦拭这把枪,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布包起来。带着这把手枪,他于1946年参加了县武工队。

1948年11月,徐敏聪所在小队在一次侦察活动中与大股敌人遭遇。酣战两小时有余,徐敏聪不幸牺牲,时年28岁。“他打过鬼子,也打过国民党,死在沂河里找不到了,去起遗骸的时候,就带回来一堆土,葬在烈士陵园里了。”村民徐勤宽介绍。

除了徐敏聪奔赴前线,徐庄还有徐敏耀、徐祇亭、徐贞禹加入了党组织,徐祇进投身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徐祇进还主动请缨,建起了郯南第一个粮站,为支援前线筹粮筹款。这些受到新四军影响的进步青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

从徐庄出击

驻村大约四五天后的夜里,部队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10月下旬,新四军第二纵队赶到鲁南前线,陈毅专门为新四军第二纵队团以上干部作报告。随后,新四军第二纵队会同八路军山东军区第八师发起界河伏击战,进入山东后首战告捷。继而,参加韩庄、临城、滕县等战斗,歼灭国民党军队5万余人,控制铁路200余公里,取得津浦路徐(州)济(南)段战役的胜利。

1946年1月,进入山东的新四军部队与八路军山东军区留下的一部分主力合编为山东野战军。新四军第二纵队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罗炳辉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韦国清任副司令员。1946年4月,罗炳辉被任命为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

徐庄是新四军北移山东途中经过的一个小村庄。谈起这段历史,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原院长李洪彦认为:徐庄是新四军第二纵队北移山东的第一站,也是新四军战略北移的重要节点。这支部队在徐庄短暂的战略休整,继而开赴鲁南津浦前线,一举扭转了津浦前线的战局,为实现中共中央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随后的华东解放战场上,新四军第二纵队先后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与山东人民并肩作战,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不幸的是,罗炳辉将军于1946年6月病逝并长眠于临沂。

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刘建都在花园镇党委召集的有关座谈会上表示,在历史的大变局中,徐庄成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新四军第二纵队驻扎徐庄,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留给这里的却是弥足珍贵的革命财富。

白马河畔,生机盎然。当年的红色热土,如今呈现出一派新农村景象,90%的家庭建起了二层三层小楼。沂蒙老区党群同心,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彭庆东

( 编辑: 吕金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