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追忆丨我们禹屋村

临报融媒 2024-04-09 阅读次数: 13657

我们禹屋村,的确是个好地方——俗话说,两水相交,必有福地,我们的村子就坐落在这样的福地上。在临沂城东45里,汤河汇入沭河的地方,便是我们的村子——禹屋村所在了。禹屋村很大,有5000多口人。村子历史悠久,建于公元563年。因为村子的东面紧靠大河,再加上村子里沟汪水系众多,滋养了不少鱼类,村名在当时定为鱼窝。直到1910年,我们村的晚清秀才刘振兴,觉得鱼窝这个名字不够雅致,遂将村名更改为禹屋了。

让禹屋村更加名声在外、声名远播的,却是我们村子东北角的“老万”。

“老万”,乍然一听,好像是人的名字,其实是一段古老的、弯弯的汤河古道。早年间,汤河水流湍急,从东北方向斜刺而来,直奔禹屋村。快到村子时,又顺势转了一个弯,然后就奔腾着汇入了沭河。恰恰就是这个月牙状的转弯,千百年以来,居然就诞生出了诸多离奇古怪的传说,也造就了它的不平凡。“老万”,估计在早年间是应该叫做老湾的,叫的年岁多了,再加上有了各种神奇故事,也就被叫成“老万”了。

在我小的时候,生活都还很困难,村里连电都没有。夏天的晚上,大人小孩便喜欢拿着板凳,出来坐在大后街上、土桥边或者胡同口里乘凉、拉呱。

我那时尽管年龄小,却最喜欢跟着大人到大后街上去凉快,因为那里每天晚上都有人讲故事。跟“老万”有关的故事,是最多的。故事发生的年代,有远的,也有近的。常常听说:“最近咱村谁谁在‘老万’里打鱼时,网到了一条大得出奇的生灵,收网时怪事连连,差点没了命”“咱村谁谁网到了一条大得离谱的团鱼,看到了不敢说出口,已经吓出病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再配上一个个鲜活并且熟悉的人,这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几乎不容置疑了。有时候,个别故事的主人公也能凑上前来,再神神秘秘地补充一番,那就可谓是真正扣人心弦了。

随着年龄不断长大,我渐渐懂事了,也渐渐明白了其实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最终表达的主题也都差不多,就是引导着人们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做坏事。

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在朋友邢佰顺家喝酒时,有幸见到了邢如华和邢如田两位老人,真是让我感慨万千。这两位老人,算是目前禹屋村最会讲故事的人了,是我们村当之无愧的老乡贤。邢如华少年时在村里读过几年私塾,很有学问,今年已经93岁了,却耳不聋、眼不花,说话拉呱时,思维敏捷、条理清楚、用词精准、语言流畅,当真是有大学士的风范。邢如田已经87岁,虽然没有上过几天学,却并不土气,记忆力极强,对早年间禹屋村发生的各种奇闻趣事,说得有板有眼、惟妙惟肖,对乡野村间发生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分析得头头是道。凡事了然于胸,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两位老人从少年到暮年,一直生活在禹屋村,对村子的角角落落、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也非常热爱。

在“老万”的南岸,早年间是有一座大庙的。相传,寺庙建于1318年,名叫龙兴院。明朝万历年间,寺庙进行了翻修。清朝顺治年间,又在前院增修关公庙。咸丰十一年九月九日,捻军乘西南风放火攻打我们村的圩寨,万分危急之时,村长刘成率领众乡亲在此庙中祷告求助,殿外竟倏地刮起了东北风。强劲的东北风力压西南风,大火熄灭,捻军逃遁,禹屋村得以保全,于是就有了《大风扫尘烟 敌人倒拥辕旆》的故事。当然这股东北风应该是碰巧赶上的,但足以说明禹屋这个地方,当真是一块难得的福地。

我们能有幸生活在这个村子,真好!

刘继典

( 编辑: 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