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古调丨凤阳字砖趣谈

临报融媒 2024-04-22 阅读次数: 11107

前几天,我和文友们一起参观安徽凤阳县明中都遗址的时候,女导游每走几步,就会指着城墙上个别砖块露出的横头,告诉大家:“这就是字砖,上面有当年烧制时加注的不同的文字或符号。”我瞪大眼睛仔细看,果然在有的字砖上能看出些许痕迹,有的仅是一个指示箭头,有的字迹漫漶,已辨不清具体是什么字。

从那一刻起,我对字砖产生了兴趣,很想有机会见识一下一块单独的字砖是啥模样。

不久之后,机会来了。“滁州行”的集体采风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行数人前往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参观学习,在其“当年农家”的一间草房展室里,见到了上面字迹不模糊的字砖,且不止一块,而是整齐地排列码放在货架上,足有一百多块。这些砖,体量都差不多,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有的厚一点,有的薄一点,大多在七八厘米。刻在长侧面上的“南昌府南昌县”等文字记录,终于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两块砖的大面上,还分别有一个属于成年人的巴掌印,手指粗细稍有差别。

离开凤阳县回家后,我专门查阅了一些专业文章、书籍,进行了一番知识“恶补”,我总算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包括字砖在内的明中都城砖的来龙去脉和它对建构明皇城、对研究明代历史,对凤阳后人乃至对全国、全世界考古工作的贡献。

已故原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在凤阳时,曾向凤阳有关方面专家讲过一件事:美国一家博物馆向全世界各大名城征集象征本市的物品。北京市送给这个博物馆的物品就是明朝永乐年间制作的城砖,两块城砖被放在精致的盒子里,用金丝绒布包着。单老风趣地说:“凤阳中都城的城砖,历史比北京的悠久,文物价值高,举目皆是。就是当地农民的猪圈、厕所也都是用无价之宝的城砖砌成。从这点说,凤阳人民应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人民。”

中都城城砖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能说清的是:如果把中都皇城、禁垣、中都外城的两段砖墙以及宫殿、桥梁、鼓楼和钟楼台基等所砌的城砖全部统计在内,总数大约为万万计。

明初营建中都城所需要的城砖是向全国征集的。为了便于检查和收取各地、各单位所提供城砖的质量和数目,需要在城砖留下标记:如注明自己的单位,提调官员和工匠的姓名,烧砖的时间等等。这样,就在城砖上留下各种文字或代号。人们把这些标有文字和代号的城砖称为“字砖”。

明中都城砖分无字砖和字砖两种,其中字砖约占城砖总数的一半。从颜色来看,绝大多数为青灰色砖,极少部分为白瓷砖。

中都字砖主要分为六类:地名砖、卫所砖、五行砖、字号砖、刑狱砖和墨书砖等。顾名思义,地名砖是在城砖上刻印下该砖是哪里烧制的;卫所砖,即指营建中都时驻守中都的军事机构为中都提供的字砖;五行砖,即在字砖中出现金、木、水、火、土五行字样的砖;字号砖,这部分砖的数量很可观,内容丰富,有近两千种。已发现的字号砖,有标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等不同数目的砖;有标注三号、贰号、伍号等数目的字号砖;有标注甲二、乙一、丁二、戊一等的天干地支砖;有标注天、天字四号、地、地四号、玄五号、黄、宙等千字文的砖;有标注春字一号、夏字二号、秋字三号、冬字四号的四时砖;有标注仁字号、义字号、礼字号、智字号、信字号等的仁义礼智信砖;有标注温、良、恭、俭、让等内容的砖。

在上述字砖中,大多透露出儒家文化的信息。

字号砖没有深刻的含义,仅起着辨别城砖归某一组织、某些人加工烧制的标识作用。它可能代表的不是类似军队编制的官方组织,而是临时性的、散乱的民间组织。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些其他类型的字砖:

刑狱砖,砖上有“刑狱造”字样,说明当时罪犯到凤阳服役时有烧砖任务。

墨书砖,比如有的字砖上面标有“扬州卫右所百户刘青石小旗王均用胡名运到一千块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收条”。

还有一种砖,它上面的字,既不是模印、戳印的阳文,也不是模印、戳印的阴文,而是一种“刻划砖”:因砖模上原本无字,待砖坯成型后,用竹签等带尖的东西在砖坯上写上字或画上图案,再入窑烧制。这样烧制出来的城砖上的字或图案,其标识具有一种凹陷下去的阴文效果。

还有一种雕花砖,在城砖的长侧面雕有菊花等花纹,深度约1厘米许,很好辨识。

上述地名砖、卫所砖、五行砖、字号砖等,其字的字体、规格和品种并不统一:不论横写还是直写,一般从右向左,但也有从左到右的。其字有正写,也有反写,还有的砖上,既有正字也有反字。其用字大多比较规范,但也有少数异体字。还有一些错别字,如本该用“旗”的,有的却以“其”代替。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你叫它错别字它就是不折不扣的错别字,你说它属于古文里的通假字,某种程度上也能说得通。

“成”字也是如此:当来自不同出处的字砖上,多是“XXXX诚造”标识的时候,有个别字砖却出现了“XXXX成造”的字样,不难判断,此“成”即彼“诚”。或许它们的制造者隐含的意思是:生在大明,苍天厚土,乾坤朗朗,(我们)竭尽忠诚,保质保量地制造并按期完成任务。

纵观凤阳明中都字砖,看不出是专门的文人来刻意统一制作,而更多的是学问不高、识字不多的工匠所为。故而不少砖文字体显现出随意性和多样性,除了一些官方字体,如楷书、行书、草书外,还有一部分民间流行的简体文字、缺笔画字、异体字或自创体字。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砖上的文字,发现明代民间书法之美。这里,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比如,同样是“南昌府南昌县”六个字,同样是字位于城砖的侧边,而一个属于戳印阳文,一个属于模印阴文,它们以楷书的形体面世,便同样呈现出楷书的特点:结构严谨、重心平稳、内紧外松、间距匀称。

比如,不止一种字砖侧边出现的赣州府的“府”字,上宽下窄、呈“倒三角形”的样貌,让人联想到现代诗人臧克家以“孔府家酒,让人想家”为标志的消瘦字体。但这种“消瘦”造型别致、个性鲜明,随性不随便,轻盈不轻浮,学者范十足,让人看罢不由自主地产生模仿欲。

600年前,那时通行繁体字,有的字笔画多个头很大,有的字笔画少个头很小,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加上有的制造者文字上面缺功夫,大概动手时感情奔放、汪洋恣肆,所以,在一些墙砖的铭文里,便出现了郑板桥那样的“乱石铺街”体。对郑板桥自称的这种“六分半书”,有人瞧不上眼,有人则高看一眼,将其视作郑老先生书法风格魅力独具。这倒也符合“见仁见智”的常情常理。

此外,不止一块砖有着大同小异模样的手写阴文“懐寜县造”的四字行书,其疏密得体、收放结合、笔势流动的字体,给人一种流畅自然、开放、洒脱的美感。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欣赏、玩味这类四字行书时,我产生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想法:该四字行书的出品人,若能活到现在,凭这手绝活儿,弄个中国书协的会员当当,怕也够格。

( 编辑: 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