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支书”李发革——百姓冷暖挂心怀

临报融媒 2024-04-22 阅读次数: 6118

在临沂客户端讯 走进莒南县筵宾镇沙汪头村,但见昔日破旧不堪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臭水塘变成了绣珍河,黑夜村有了长明灯,凋敝村成了观光旅游村……这一切的变化始于“兵支书”李发革。



右三为李发革向县镇领导介绍村庄建设规划

李发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军的老兵,有着40多年党龄。他凭着一股闯劲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成为县塑料厂的推销科长。改制后,他自立门户,成为了个体经销大户。2022年,面对家乡落后面貌,50多岁的他毅然放下自己每年上百万元的收入,在村民的期盼下,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沙汪头村是个有2400多人的大村,地处3镇交界处。上任第一天他就对村“两委”干部提出了要改变过去唯唯诺诺的工作作风,打起精神,敢于亮剑。没有办公桌椅,他找到在县城做生意的侄子,免费送来价值3万余元的办公设施。他对破旧的村委大院墙壁进行粉刷,对脏乱的院落进行清理,缺少先进的办公条件,他配置了电脑。时值临近春节,他发现村里一下雨道路全是泥泞,尤其是夜晚更是难行。于是,他找到村里工商大户宋移轩,动员他出资5万元,为全村安装了102盏灯,方便了村民的夜间出行。路况差,他利用户户通政策,先是对全村3条南北主要街道进行了水泥路铺设,接着对入户的道路逐步铺设,解决了村民出行难。



沙汪头村新修建的黄芦河大闸门

村里有条穿村而过的3里多长的汪塘,它曾经是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人为污染,臭气熏天,成为了全村之害。怎样变害为宝?李发革为此多方奔走。在县水利局、辖区镇党委等部门的支持下,项目改造终于动工。2023年,一道闪亮的砌坡河道顺利完工。河道里放养了5万尾鱼苗,两岸栽上了高大的风景树,紧贴河道两岸修建了宽3米的环形水泥路,沿河而建的红砖青瓦的房屋分列两岸,是全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县里为泄洪而开挖的黄芦河,紧贴村西由北向南穿行,是闻名全省的陡山水库灌区泄洪的主要河道,也是两岸几十万亩粮田丰收的依赖。由于长年失修,河岸坍塌变宽,粮田损失严重。对此,李发革找到了县水利局,提出了整修黄芦河的设想。在县里整体规划下,投资1.2亿元的整治黄芦河的项目落地生根,流经沙汪头村8里地的黄芦河疏浚护坡工程全面开花。两面河坡植花栽草,河岸栽植风景树,紧贴西面河岸硬化了宽4米多宽的道路,这成为了全县著名的观光旅游3号线。这样,村内的河道与村西的河道并列南行,把昔日的村庄落后面貌一甩而光,人们走在这里神清气爽,干劲倍增。

沙汪头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其用泥碗碗扣作种植黄瓜的历史近400年。近年来,村里发展了1500余亩大棚菜,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村民种植的多是些大路菜,效益不高,加上宣传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效益。对此,李发革加大宣传,在通往村庄的醒目路口竖上标志牌,又在黄芦河观光旅游线路投资2万余元,建起了全镇蔬菜生产基地展示板。他还聘请市、县技术员前来村庄传授种植大棚菜经验,让村民走集约型种植之路,大力发展高端蔬菜、水果,使一批种植草莓、蓝莓等种植大户适时而生。



沙汪头村沿河修建的全县3号观光旅游线路

为使村民在致富路上一户不掉队,他常常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实际情况,帮着出主意想办法。对因病返贫的户主,在鼓励其生活的勇气同时,千方百计为他们寻找工作,实现生活有保障。为活跃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里兴建了乡村大舞台。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不仅本村村民载歌载舞,还吸引了附近村庄的村民前来献艺。为留住乡愁,一个投资10余万元的“沙汪头村史馆”即将开馆。投资200余万元,占地15余亩的沿河湿地公园也已破土动工。他还先后建起了党群服务站、党团服务中心和退役军人服务站,努力让每一个村民、党员、退役军人觉得日子有奔头。

奉献点亮人生。李发革放弃自己舒适的生活,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受到了村民的称赞。

短短两年多时间,沙汪头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连续两年被评为全镇“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卫生村”等,李发革也获得县级“突出贡献奖”。陈列在村“两委”办公室里的十多个闪亮的奖牌,记录着他敢于担当、勇于践行沂蒙精神的足迹。

(于广涛 李亮亭 王善成)

( 频道编辑: 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