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沂蒙“绿水青山”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临报融媒 2024-04-24 阅读次数: 6529

再现沂蒙“绿水青山”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年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侧记

在临沂客户端讯 追青逐绿,向美而行。

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日,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临沂共同举办地球日主场活动,旨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自然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主场活动现场介绍了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以及“山水工程”“厦门实践”“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等工作情况,发布了《202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举行了“珍爱地球 守护自然”行动启动仪式,宣读了“珍爱地球 守护自然”行动倡议书,“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自然资源主题赛启动仪式同步举行。

在五洲湖广场举办了配套活动——“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图片展,展出了从太空看地球、卫星看地球、极地考察掠影、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优秀作品、世界地球日儿童画公益大赛优秀作品、绿动齐鲁等部分图片。不少市民现场表示,很多照片都是首次欣赏,从太空看地球感觉非常震撼,激发了保护地球、善待地球的责任意识。

主场活动结束后,在蒙阴县百泉峪村举行了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活动。现场嘉宾介绍了我国“山水工程”及山东省、临沂市生态保护修复有关情况,公益组织分享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情况。我市重点介绍了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用系统治理的“临沂方案”再现沂蒙老区“绿水青山”的经验做法,得到与会嘉宾的充分肯定。就在沙龙举办的地方,云蒙景区脚下的百泉峪村几年前还遗留有采石矿坑,一度闲置。 如今,“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原来的采石矿坑已经被打造成桃花源,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

沂蒙山区域位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大江大河(黄河、淮河)重要水系骨架内,北连华北平原,南接江淮平原,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是山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导致当地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我市于2021年申报实施了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十四五”时期第一批十个山水工程项目之一。

该工程以“一河三区八单元”布局,部署土地整治、矿山修复、退化林修复、河道治理等项目。生态修复范围涉及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郯城县、沂水县、沂南县、平邑县、费县、蒙阴县、高新区10个县区。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推进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打造生态修复保护“沂蒙样板”。截至2023年,我市已累计完成生态修复治理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超额完成方案既定目标。全市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81处,建成国家、省绿色矿山33座;空气、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土壤安全总体保持稳定;林地面积529.3万亩,位居全省第1位。该工程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沂河上游东汶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厚植美丽沂蒙根基。站在沂南县岸堤镇王山峪生态造林区的山顶远望,可见茶园吐绿层层叠叠,侧柏、黑松、楸树、乌桕等点缀其间。“水、林、田的要素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让荒山变成了绿海。”岸堤镇林业站站长张昌勉如是说。当地采取生态脆弱区造林、封育治理等综合措施,打造山绿、水美、田沃的优美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积极推进“山水工程+”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助推农村绿色发展,系统修复导入特色农产品和旅游新业态,打造“田沃民富”“水清村美”“山青林茂”“文昌旅盛”“幸福安居”乡村振兴样板,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沂南县孙祖镇西高庄村位于东汶河中游,在实施东汶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中,积极推进梯田改造,促进农民增收。“以前这片地跑水、跑肥、跑土,种什么都长不好。经过土地整治后,石坎地堰围起一片片梯田,我们在这里种上了有机小米,户均年增收4000多元。”谈起村里1500亩山岭薄地的变化,沂南县孙祖镇西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姜自华打心眼里高兴。蒙阴县石马庄周边治理后,环境持续改善,吸引了山水蒙阴·萌乐世界、云天草滩等文旅项目落户。环境生态化、人居和谐化、生产集约化注入山水动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蒙山青青沂水长,山水沂蒙多姿多彩。如今在临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优良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临沂的亮丽底色,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沂蒙大地徐徐展开。

临报融媒记者 张晓 通讯员 胡韬勋 王泉

( 编辑: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