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相映 畅享沂蒙——“山海之约·交换春天”网络大V采风·临沂行活动侧记之二

临报融媒 2024-04-25 阅读次数: 6721

在临沂客户端讯 临沂,一片充满红色记忆与自然美景的土地。在这里,大V们不仅见证了沂蒙的风景如画,还体验了地道的沂蒙文化和红色历史。从天蒙山的玻璃栈道到椿树沟的煎饼,从《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到沂蒙红嫂纪念馆的沉浸式演出,在红绿相映中,一步步刷新着对临沂的认知。

大V们第二天的旅程从《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开始,探寻那最绚丽的“红”,感受音乐与历史的呼应。“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代表了沂蒙山革命文化的民歌小调唱出了沂蒙山的好风光,也唱红了它的诞生地——山东临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坐落于费县天蒙山脚下的白石屋村,是一个质朴而祥和的村落,村前的山溪水清澈见底。

古老的石墙老屋,承载着许多红色的记忆。当年,在这个隐蔽而幽静的环境中,年轻的抗大文工团团员创作了《沂蒙山小调》。整个村落都沉浸在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中,山谷间回响着美好的和声。这首歌曲不仅是沂蒙山区的文化符号,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乘坐索道登上天蒙山,大V们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在缆车内,可以高空中360度无死角地欣赏到沂蒙山的壮阔美景。随着索道的缓缓上升,视野逐渐开阔,绿树、山川、云海尽收眼底。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如同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次第展开。

随后,大V们走过一条林荫栈道,来到世界第一人行玻璃悬索桥。他们踩在悬空的玻璃上,体验着脚踏高空、步步惊心的刺激感。脚下是群山美景,从高空俯瞰可以尽情拥抱壮阔的天蒙秀色。

如果说天蒙山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V们的目光,那么椿树沟则以其独特的人文风貌吸引着大V们驻足停留。

椿树沟曾是一个“山门紧闭、山道弯弯”的小山村。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了在椿树沟取景拍摄的传统美食——煎饼,使得这个深藏沂蒙山区千年的小村落名扬四海。

恰逢蒙阴县第二届沂蒙煎饼文化旅游体验季,游人如织。当地居民熟练地摊制煎饼,将面糊在烧热的鏊子上摊开,不一会儿,一张张香脆的煎饼就完成了。看到这一场景,大V们也跃跃欲试,亲身体验摊煎饼这一传统手艺。这不仅是一次味蕾的享受,更是对沂蒙传统生活方式的体验。

一张薄薄的煎饼,化作一份味蕾与心灵的记忆坐标,带动了整个椿树沟片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往日的小村庄如今成为原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也是煎饼文化的研学基地。

十年光阴流转、十年发展变迁,如今的椿树沟,空气清新、风光优美,每一位游客在这里都能感受到返璞归真的宁静与惬意。

“来临沂前,只知道临沂很大很美,今天亲耳聆听了《沂蒙山小调》,亲身体验了摊煎饼,才发现临沂的美如此多元、如此厚重,值得我多看、多写、多拍,广泛地向全网传播!”拿着自己用心摊制的煎饼,青岛小铭同学说,要做好记录,在接下来的报道中用好这些素材。

在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红嫂纪念馆里,跟着讲解员的步伐,大V们通过一张张纪实影像、一件件历经岁月的实物,追忆当年的红嫂故事。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红嫂人物一位位“活”了起来,让大V们热泪盈眶,真正了解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含义。

近年来,临沂以红色演艺作为发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小院落里进行沉浸式情景演绎,活跃了红色教育方式,一经推出,便成为红色文化传播新亮点和创新转化红色资源优势的典型案例。土屋、石墙、木头窗棂……走入一处小院,大V们寻长凳坐下,专心地观看沉浸式红色情景剧《妇救会》。“针儿密呀线儿长,一针一线纳成行,做好军鞋送前方——”演员们真情实感地演绎着军民鱼水情深,嘹亮的唱腔一出,就将观众的思绪拉进了红色故事里,引来不少叫好声。

“以前只是对临沂的红色故事有所了解,今天通过参观展馆,观看演出,我深刻了解了沂蒙红嫂这个群体,体会到红嫂精神的伟大。沂蒙红嫂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她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自媒体人邵君在红嫂画像前久久不能平静。

小院落体现大精神。当硝烟早已散去,一处处红色印记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奋进之路,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无论是自然景观的壮丽,还是人文历史的厚重,沂蒙山区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V们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因为这里不仅有美丽的山川,还有英雄的人民,更有值得传承的沂蒙精神。

临报融媒记者 李萍

( 编辑: 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