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散文丨山东南菜园变迁记(宋继民)

新华社 2018-11-15 阅读次数: 1623

1978年8月,我走上《大众日报》记者工作岗位。同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战略部署,其中把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列入头等要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县苍山(今兰陵)作为重点联络基地,倾注较多精力跟踪采访,发表了数十篇兰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稿件,见证了这里通过思想大解放建设“山东南菜园”不平凡的历程。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推开大包干责任制是兰陵人民发展商品经济脱贫致富的起步阶段。

地处鲁南苏北交界处的兰陵县,历来是山东的重要粮仓之一,然而受极左路线和管理体制上的种种束缚,物产丰富的农业大县不少乡村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好。我1978年初冬时节首次踏上这块曾经为共和国诞生作出卓越贡献的红色土地时,一个令人心酸的统计数字落在采访本上:长期以来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一大二公”集体经济模式,路子越来越窄,当年约有2000多名农民外出讨饭吃。尽管日子过得穷,面对改革的新时代,不少人还对旧体制有怀恋之情。耳边时常听到部分党员干部暗暗发出的“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怨气声。南桥公社的几位农民,甚至以人民来信方式在中央一家媒体上呼吁“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针对这种现状,1979年秋雨连绵的10月底,我住进大胆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先行一步的向城公社孙于沟村,经过十余天的蹲点调查,看到了村里初步告别贫困的真实变化,写出了《哪种办法好 实践见分晓》的调查报告,大众日报同年11月1日突出刊登,并在编后语中明确指出:“大”与“小”“合”与“分”说明不了哪是社会主义,哪是资本主义,只要合乎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让农民不再受穷,就是正确的。在改革舆论的引导下,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明辨是非,1982年这个县在临沂地区第一个全面推开大包干责任制,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迅速改观。1983年元月,我到长城公社,实地看到大包干后同样的土地上收获着不同的果实,昔日这里茅草遍地,亩产粮食不到300斤,人均收入几十元,短短两年这两个数字便翻了番,多数村庄半数以上村民都盖上新房。他们的富路就是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后大力发展生产开辟出来的。爱唱柳抚琴的西林村薛振英大嫂演唱出了她的心声:一人一亩粮田吃饱饭,一亩花生做贡献,几亩大蒜来钱快,早吃米来晚吃面,给个县长也不换!大众日报1983年1月21日刊发的通讯《欢乐的柳琴之乡》一文,正反映出苍山政策对头,群众实干,发展商品经济脱穷致富的一个例证。

怎样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是思想再解放走向市场经济的另一个转折点。

苍山是著名的“大蒜之乡”,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聪明的苍山农民从上世纪80年代除大量扩种大蒜外,开始探索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的生产,开创了黄淮地区温冬季节茄果类种植蔬菜的先河。然而由于流通领域由商业和供销系列独家经营,农民吃够了排队卖蒜苔的苦头,曾出现过5分钱一斤无人问津的事情,围绕这个话题,我采写过几篇探讨这个“卖得好是个宝,卖得不好是把草”的农作物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的变化。1987年5月,发生了“蒜苔事件”。全县干部群众痛定思痛,以此为契机,把破解束缚市场发展瓶颈,促进物流其畅作为第二个思想大解放的课题。至1990年后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三高”农业的大蒜面积达到10万亩,大棚蔬菜猛增到120万亩,总产量达400多万吨。营销方面,苍山农民依靠市场信息,眼观全国大局,起初几千人自发结伙组团南下江南一带中心城市摆摊设点经销苍山菜。县里因势利导鼓励农民敢闯敢为的做法,并提供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几年功夫便形成了16万农民下江南,3万多台车辆跑运输,打造出集仓储、包装、配送一条龙的营销模式。现代物流覆盖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带来苍山当天的蔬菜就能端到上海人的餐桌上的可喜局面。苍山大菜园运菜车辆滚滚到江南的创举,也触动了我的职业敏感,这里的菜在南方怎样卖、卖得咋样,成为我思考的问题。从1992年起,我沿着苍山农民下江南的脚印,三次南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实地采访新时代农民闯天下的精神风貌。如1992年1月18日一版头条《山东南菜园为何四季常青》、1996年1月19日一版头条《南菜园大步走向国际市场》、1997年10月19日一版头条《苍山流通活了南菜园》、1998年2月13日一版头条《苍山:一人种菜三人卖》等稿件,即是例证,为此,县里的同志说,是大众日报第一声向全国叫响了“山东南菜园”,“山东南菜园”也成为俺这里的“金字招牌”!

党的十八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兰陵人民通过第三次思想大解放,通过科技兴农、市场兴农,做活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蔬菜文章。我在上海几大蔬菜市场上看到,兰陵农民已经深深地融入到这个国际大都市中了,他们的理念、经营方式与时俱进,当代农民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方针,适时推行土地流转措施,推动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菜农在科技人员指导下,普遍把过去的小棚改成15亩一个的大棚,而且达到了四季轮作、微喷、微灌,使用生物治虫、无公害施肥、机械化操作等崭新办法。现化物流网的广泛推广使用,使千里外的吃菜人能随时监控到种菜人的生产全过程,种菜人也随时面对面听到吃菜人的需求;江南几大城市的政府与兰陵结成战略合作,把“南菜园”纳入他们的“菜篮子”工程的框架内,使其产销经久不衰;加之,提供资金保障和农业保险,产品融合加现代物流,大菜园观光旅游,中外蔬菜博览会展销等多种对策,使兰陵人民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大展宏图。30多年来,坐阵江南卖菜的大军中,竟有一家三代人分别在不同城市扎根卖菜或常年跑运输。涌现出一批像卞庄镇代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今年霜降那天,我在向城镇家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物联网的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蔬菜大棚菜农的劳作场景,滚动闪现出江南各大城市蔬菜市场的营销动态,真正是一网连天下。郭西村党支部书记张立存掰着指头无比自豪地说:“楼外是大棚,楼上是农业科技学校,楼下是低温冷库和初加工车间。合作社每天向广州、深圳运销莴苣400多吨,头晚拔起的菜凌晨装车,36小时就到达珠江三角洲城市,俺村301户,依靠现代科技产销大棚菜,2017年户均收入8万多元!

自1992年起,《大众日报》先后刊发了我采写的“山东南菜园”方面的典型报道30多篇,动态地反映出这个县改革发展的前进脚步。

山东南菜园的变迁再次证明,只有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社会才能稳定祥和;只有创新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改革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日报临沂记者站原站长)

来源:银雀副刊

( 编辑: 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