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改革开放40周年|民惟邦本 改革红利惠及百姓

在临沂客户端 2018-12-18 阅读次数: 1067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医疗卫生改革深入开展、教育事业浓墨重彩、社保体系日臻完善、就业创业突飞猛进,每一位临沂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群众收获改革红利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的心头之痛。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

改革开放40年,临沂市医疗卫生工作也经历了成长发展、制度完善和深化改革三个阶段,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取得了显而易见的伟大成就。

医疗卫生改革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家住兰山区金雀山街道小埠东社区的李庆甲感触最为深刻。几年前,他因脑梗塞落下后遗症,但是因为花费问题,没有去医院做康复。这导致他不但不能出去打工赚钱,还连累家人对他特殊关照。

“丢了工作,又没钱治疗,头几年我根本不敢想以后的事,心情糟糕透了。直到前年年底,我一分钱也没花,免费在医院做康复。”李庆甲高兴地描述着身体现状,眼睛里闪现亮光。据李庆甲的主治医师介绍,现在的李庆甲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了。

而让李庆甲享受这般待遇的原因则是金雀山街道设立了精准扶贫医疗救助资金。该救助资金用于解决困难群众合作医疗报销后的看病费用。根据方案,金雀山辖区内凡参加医疗保险的户籍居民,符合残疾人(含中风后遗症)、脑瘫患儿、多动症和孤独症患儿、低保户、肾功能衰竭(透析)病人、65岁以上困难老人或其他家庭困难条件的,均可以享受国家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范围内的药品及其它应报销项目费用减免。

根据就近治疗的原则,街道将医疗精准扶贫工作交由兰山区第三人民医院(金雀山街道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具体实施。为保障对患者的治疗,该街道协同区卫计局投资2600余万元建设了新的金雀山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增加科室6个,新上设备1000余万元,组建了优秀的治疗团队。

之所以很多人不用花一分钱就能看病,兰山区“先看病、后付费”政策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兰山区,凡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患者,在区镇两级医院办理住院时不用交纳住院押金等费用。根据金雀山街道精准扶贫医疗救治方案,救助补助资金与居民医疗保险报销一同结算,省去先垫付再报销的程序,实现了医保和特困救助报销“一站式”服务。政策无缝衔接,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的后顾之忧。

1977年,临沂地区卫生医疗机构仅有526处。改革开放以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加大投入,积极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临沂的卫生医疗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59个,床位数32782张,总诊疗人次2455万,从业人员32050人。发展到现在,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512个,床位数60356张,从业人员83457人,占全省十分之一,为百姓就医提供了极大便利。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临沂市真正有意义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从1993年开始的。1993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当年度,我市企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启动实施标志着我市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

2010年,我市新组建的临沂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主要承担拟定全市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办事程序与操作规范并组织实施,负责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的业务经办等工作,社会保险制度发展逐步完善。

截至2018年5月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1.68万人、22.69万人、112.78万人、922.61万人、63.74万人、102.63万人、60.83万人和540.08万人,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88.7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93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教育事业浓墨重彩,强劲足音谱出曲曲奋进之歌

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伴随着全市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教育事业由弱变强、由外延扩展到内涵提升、由区域教育到形成品牌,取得了突出成效,为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和建设大美新临沂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在临沂教育改革发展的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育事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巨变。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从土屋子、黑孩子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的伟大“嬗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沂市的教育事业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全市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抓好扫盲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在全市掀起了学文化、学技术的高潮。据1990年统计,全市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共92.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率达9.2%;1996年“两基”达标验收后,全市剩余文盲仍有11.7万多人。经过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坚持不懈的扫盲工作,人口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1996年6月28日,一个永载沂蒙教育发展史册的日子,山东省政府检查团经过严格评估验收,郑重宣布:临沂市九县三区全部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在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两基”,随后《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先后报道了沂蒙山区实现“普九”的经验。

省政府的验收报告显示:全市九县三区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经费保障等几项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达到99.8%,初中达到98.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2.5%。

自1993年到1996年,全市用于扩建、改建校舍、添置内部教学设施投入达12个亿,超过了文革后到1992年教育投入的总和,是临沂市历史上教育投入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全市新建教学楼512座,平房5.5万间,改造黑危房2.4万间。小学、初中分别由90年的8841处和701处调整到1996年的5719处和301处,校均在校生分别由1990年的107人和660人增加到1996年的220人和1576人。全市生均校舍面积达到4.1平方米,新添课桌凳37万套,教学仪器按国家分类配备标准的配备率分别达到92%和95%,学区小学以上中小学都建起了图书室,新增图书1200万册。沂蒙教育发展史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镇学校班级人数剧增,“大班额”问题随之产生,且日趋严重。

2015年11月3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重点民生事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临发〔2015〕21号),将解决大班额问题列为全市十件民生大事之一;2015年12月17日,市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讨论审定了《临沂市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方案和专项规划》,并将解决大班额问题列为对县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新型城镇化考核内容;2015年12月23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临沂市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临政办字〔2015〕129号),明确2015-2017年,全市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规划总投资7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13处,校舍面积363.9万平方米,新增教职工10936人,新增学位25.2万个。

目前,全市中小学校1696处,在校学生167.9万人,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8%。各级各类中职学校42所,在校生11.33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10倍和60倍。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先后投资150亿元,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改薄项目3200多个,到2017年,比国务院确定的目标提前4年,比省定目标提前1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完全任务的地级市。

就业创业突飞猛进,开启了一扇扇小康生活之门

就业乃民生之本,创业乃就业之源。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因“文化大革命”积累的就业矛盾和数百万下乡知青回城形成的就业高峰,我市普遍采取设立劳动服务公司的形式,实行“三结合”的就业方针,既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城镇待业问题,而且打破了统包统配和全民所有制企业招工的模式,就业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2010年以前,我市共有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29处。其中,劳动力市场16处,人才市场13处;共有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34家,社会办职业中介机构94家。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就业政策经历了从专项政策到普惠政策,从统包统配,到劳动合同制,再到市场化就业等发展阶段。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就业转失业压力加大,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各种矛盾交织。国家开始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岗位补贴、就业援助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2012年以来,我市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多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6.2万人,困难群体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3%左右,低于3.5%的控制目标。全市一直呈现就业规模不减、就业形势稳定、就业质量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

来自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的进城务工人员杜吉伟,是罗庄区零工市场常客。“花一块钱,晚上睡觉就能有个暖被窝,还能洗上热水澡,屋里还有茶水炉,橱柜里还有充电器,房顶上按着吊扇,晚上大家还可以看节目、参加免费培训。吃饭也是非常实惠,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啊!”杜吉伟高兴地说。

杜吉伟口中所说的集食宿、求职、招工、培训等基本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零工市场”,就是2011年,临沂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农民工综合服务水平,由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建设的临沂市进城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暨零工市场开始投入使用。据悉,该零工市场是全国首家政府投资,并具体管理运营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中心暨零工市场。

临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2012年以来,全市不断加大农民工工作力度,每年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左右,累计转移就业116 万余人。为促进农民工群体就业创业,全市12县区建设了零工市场,同时建有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平台8家,市级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28家,各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均设有专门的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

既帮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2013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企业二次创业贡献大美新临沂建设的意见》《关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关于创新财政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伴随着临沂市促进就业创业的重大政策体系的日趋完善,为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提供了政策支撑。

临沂市重视创业服务载体建设,至2015年,临沂市共建有创业孵化基地34个,创业指导机构30个,创业指导窗口75个;共有临沂拓普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沂蒙大姐创业服务中心、郯城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示范园区)6家、市级创业示范平台22家,建立创业指导机构30个,创业指导窗口75个,2个街道和17个社区成功创建山东省首批创业型街道和创业型社区。

时光荏苒,40年弹指一挥间。老百姓最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正在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步得到实现和改善,广大群众“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沂蒙百姓的生活更是一天比一天好。

临沂日报记者 孙爱娜

( 编辑: 文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