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为何古称琅琊?一文读懂临沂古城前世今生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2-09 阅读次数: 290870

临沂,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仅仅是名称的演变就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早在春秋时期,临沂就曾是古鄅国都城所在地。其后,鲁国在此建立启阳城。秦汉时期,临沂隶属琅琊郡、琅琊国,东汉成为琅琊国都城所在地。在此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古城数次易名,最终改称为临沂。

  鄅国古城:临沂城起源

据《春秋》和《临沂县志》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开始分封爵位,在临沂地界封了一个夏后氏的后世子孙,国号“鄅国”。

鄅国故城是临沂市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中最早的诸侯国都城,距今约3000余年的历史。

鄅古城遗址位于兰山区柳青街道办事处鄅古城村驻地东南部,东邻沂河,西至鄅古城村,北部紧邻鄅古城村居,南部紧邻村耕地,面积约20.51万平方米。现遗址上方基本已被村庄和耕地覆盖,原有城墙已被夷为平地。

  启阳城:鲁国国防重镇

春秋时期,临沂地域主要归属鲁、齐、莒诸国。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鲁国在此建立启阳城。《左传》中曾有记载:“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鲁国为抵御晋国,派季孙斯、叔孙州仇率领部队在此建城驻防,古城“前距高岗,却背金庸”,成为鲁国国防重镇。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在城南马陵古道,大败魏国大将庞涓。

启阳城址位于兰山区金雀山街道办事处东关居委、东北园居委,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对于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琅琊:权谋背后

秦朝统一中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郯郡(汉称东海郡)。琅琊是当时大秦帝国最大的港口,琅琊郡也是当时非常富庶的一个郡。西汉时期,当地发生数次地震、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致使琅琊郡治所迁到了东武(今诸城)。

东汉建立之后,光武帝刘秀封自己的儿子刘京为琅琊王,国都设在今天的莒县。汉章帝继位后,当时富庶的琅琊国成了人们眼中的肥肉,于是刘京主动提出以琅琊国的华、盖、南武阳、厚丘、赣榆五县,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临沂两县,并且让出坚固的莒县。

公元80年,刘京把国都从莒县迁到开阳城(为避汉景帝名讳,启阳城于公元前157年易名开阳城),也就是现在的临沂城,“琅琊”这个名字也随之迁到临沂。

魏晋时期历代均封有琅琊王,开阳城也一直作为琅琊国都,直到西晋末年,这里仍是琅琊王司马睿的潜邸。尔后改为琅琊郡,琅琊作为古城称谓仍长期沿用。

  沂州:以水为名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琅琊郡改名为北徐州,后来在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北徐州为沂州。《北周地理志》载:“沂州,后魏置北徐州,北周改为沂州。”《太平寰宇记》载:“周武王宣政元年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沂州”的名字。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置附郭兰山县,辖有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6县1州。一直到1913年(民国二年)撤销沂州府建制,“沂州”这个名字使用了长达1335年。

  临沂:变革与新生

1914 年,兰山县改为临沂县,因临沂河而得名。临沂地域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

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下令新建琅琊道,辖区即沂州府旧治全境,治所驻临沂县。1928年,琅琊道撤销。

抗日战争时期,临沂境域先后属鲁中行政区、鲁南行政区、滨海行政区和鲁中南行政区等。1950年,撤销鲁中南行政区,成立沂水专区、临沂专区,临沂正式以地级行政区域存世。

1967年4月9日,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这是临沂地区的由来。

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

临沂这座古老的城市,历经3000多年沧桑巨变,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前行。(琅琊视界客户端综合报道)
 

( 编辑: 乔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