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我来读 | 《大学》(一) 诵读人:王一然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2-25 阅读次数: 15979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夏、商、周三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从政的道理。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

②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思是光明正大。儒家认为人生来有善良的德行,即明德。后天因为受到物质利益的蒙蔽,个人偏狭气质的约束,明德受到压抑。所以要经过教育,使明德彰显出来。

③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除旧布新。王阳明认为,“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

④知止:明确目标所在。止:名词,所止之地,即至善。

⑤本末:本是根,末是梢,即根本与枝末;引申为始末、主次。

  【解读】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

这一段首先提出了“大学”的“三纲”、“六证”。“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既是“大学”的主题,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

“六证”是修行的六个层次,即“止”、“定”、“静”、“安”、“虑”、“得”。“知止”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要“知其所止”,找准自己的方向、位置。只有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本段还提出了“本末”这一哲学概念。事物之间有先后秩序,只有懂得他们之间的关联,才能体悟到事物的本质,获得大“道”。

琅琊视界客户端整理

( 编辑: 乔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