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琅琊国地上墓——琅琊王陵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3-07 阅读次数: 76245

琅琊王冢与琅琊王陵遗址

在兰山境内,琅琊王陵墓的发现至少有三处。

临沂城东关有条小巷名琅琊巷,此处曾有一巨大的封土,即琅琊王冢。民国时期,驻守临沂的国民党六十六旅旅长李占标在此修建“琅琊亭”,今天我们还能看到1938年拍摄的照片。据当地老人回忆,亭中有石碑和石马。1953年,临沂白酒厂在此落户。文革时,琅琊王冢被挖开,系一主室、六耳室的大型砖墓,出土玉衣片和玉璧、玉剑等文物,墓中出土的玉剑格及一截铁剑尚存于市博物馆。

该墓的主人是谁?有人说是第一位分封琅琊王的东汉人刘京。明代临沂人周京曾在诗歌《瑯邪王塚》中写道:“禾黍萧萧晋代宫,尚余高塚卧秋风。新亭几许神州泪,尽入空原一望中。”据诗意看,周京认为是司马氏琅琊王的陵墓。

司马氏琅琊王的陵墓在哪?2003年,在王羲之故居中发掘的两座洗砚池晋墓为我们提供了蛛丝马迹。1号墓埋葬的三个未成年幼童,可能是东晋两位夭折的琅琊王司马焕、司马安国叔侄以及用作冥婚随葬的司马焕“小王妃”,这是山东迄今发掘的汉晋大中型石墓中最完整,也是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二号墓主人是一对成年夫妇,可能性最大的是琅琊武恭王司马觐与其妃夏侯氏。两座晋墓出土文物近300件,为我们了解晋代琅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入选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位于兰山区曹王庄村东的琅琊王陵遗址,已经确定为东汉时期琅琊王夫妇的合葬墓。该墓属于山东地区流行于东汉早中期的“前堂后寝”式砖砌墓,封土底径35米、高7米。墓室南北长16.4米,东西宽13.5米残高5.2米,由左右对称的八字形双门道、双墓门、双甬道、左右耳室、横前室、双后室等部分构成,这是汉代王族墓建筑风格的一大特点。墓道长约20米,在门道前还坑葬有马、羊头及陶罐等,整个墓葬规模宏大,建筑考究。

1997年考古学者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出土文物有金缕、铜缕玉衣片2000余片,2件龟骨,玉琀、熏炉、耳杯等40余件,东汉早中期五铢钱50余枚。根据汉制,玉衣是皇帝和大贵族死后所专用的葬服,按照等级分金丝、银丝、铜丝三级。《汉书·礼仪志》记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皇帝、皇后及其最亲近的人则用金缕。墓中发现大量金缕玉衣,墓主人应属诸侯王一级显贵。另外,墓室内有两片龟甲,龟甲寓意长寿,墓主人应当是东汉第三代琅琊王刘寿夫妇。

这座琅琊王墓距今已有1700年,是琅琊国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珍贵文化古迹,其最大的考古价值在于它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地上汉代王墓。

汉代侯王的墓葬,在兰山区洪家店村还有一处,即西汉宗室刘疵墓。1978年5月,在此发掘金缕玉衣玉片1140余片,玉衣经复原,共分头罩、手套、脚套5个部分,在全国仅此一见,被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金缕玉衣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汉代帝王贵族葬俗提供宝贵资料,也彰显出临沂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琅琊:中国最美古地名

琅琊,或写作琅邪、瑯琊,本意是似玉的美石。作为地名,最早指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政府驻地夏河城。这里是港口,是春秋时期齐国东部的重要城市,称为琅琊邑。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占领琅琊邑并迁都于此,作为其称霸中原的基地。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设36郡,琅琊邑成为琅琊郡的政府驻地,这里是秦帝国的航运中心,徐福入海求仙在此启航,秦始皇三次来此巡游,刻石纪功,即有名的琅琊刻石。琅琊郡辖区包括今青岛胶南、日照、潍坊东南部及临沂东北部。西汉时期,琅琊郡治迁到东武(今诸城)。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帝刘秀分封爱子刘京为琅琊王,改琅琊郡为琅琊国。明帝永平五年(62年),刘京将琅琊国都迁至莒县。夏河城、诸城、莒县都曾是琅琊郡治(或国都),作为琅琊郡治时间最长的是山东临沂。

东汉建初五年(80年),琅琊王刘京徙都开阳(今临沂城区),开启了临沂作为琅琊政府驻地的历史。分封在临沂的琅琊王有16位,东汉时期有刘京、刘宇、刘寿、刘尊、刘据、刘容、刘熙共七世,曹魏时期的曹敏、曹焜父子,西晋时期有司马伦和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祖孙三代,北齐时期的高俨、高恪,唐代有李冲。永嘉初年( 307年),司马睿离开开阳,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后建立东晋,即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司马睿在南京附近重新设立琅琊郡,郡治在金城(今江苏句容县北)。司马睿的诏书写得非常深情:“先公武王、先考恭王临君琅琊四十余年,惠泽加于百姓,遗爱结于人情。朕应天符,创基江表,兆庶宅心,襁负子来,琅琊国人在此者近有千户。”司马睿说其祖司马伷、其父司马觐在临沂担任琅玡王达四十多年,深受百姓爱戴。他在南京建立东晋之后,临沂境内拖家带口投奔而来的百姓上千户。司马睿重新设立琅琊郡,包含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故土临沂的眷恋!东晋时期继续设立琅琊王,并且常常是皇储的人选,先后分封为琅琊王的有司马裒、司马安国、司马焕、司马昱(简文帝)、司马岳(晋康帝)、司马丕(晋哀帝)、司马奕(废帝海西公)、司马道子、司马德文(恭帝),其中五位做了皇帝。东晋亡国之后,宗室司马楚之投奔北魏,被封为琅琊郡王,其子司马金龙袭爵,即司马康王。山西大同司马金龙的墓有“琅琊王司马金龙寿砖”。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早年在临沂被封为琅琊王,此后的司马氏琅琊王都受此影响。

安徽滁州有座琅琊山,因欧阳修撰写《醉翁亭记》而四海闻名。据说,此山为司马睿离开临沂后南迁途中驻跸休息之所,因此而得名。唐人崔祐甫《宝应寺碑》:“东晋元帝初为琅琊嗣王,巡难,浮江未济,回翔之地也。”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亦称:“琅邪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因名之。”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明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司马伷伐吴时曾在此驻军,因此而命名。可见,滁州的琅琊山和江苏南京周边的琅琊地名一样,都是分封在临沂的司马氏琅琊王影响下的产物。

临沂作为琅琊郡郡治(或琅琊国国都)的历史,最晚要到唐代乾元元年(758年),前后长达640多年。琅琊在青岛、诸城等地,年代久远,历史记载非常简略。琅琊在临沂的历史则名人辈出,文化灿烂,出土了丰富的地下文物。尤其是现存于兰山区境内东汉琅琊王陵墓遗址,更是当年历史的见证。

帝室遗居英才辈出

琅琊在临沂的历史,文化灿烂、名族林立,除了传承有序的琅琊王之外,还有许多人才辈出的大士族,如以王祥、王览、王导、王敦、王羲之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故居在兰山白沙埠镇),以颜盛、颜含、颜之推、颜真卿为代表的琅琊颜氏(故居在兰山区方城镇),以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诸葛恪为代表的琅琊诸葛氏(故居在今沂南县砖埠镇),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家族在此世代繁衍。西晋永嘉年间,他们为了躲避战乱而搬迁至江南,即有名的衣冠南渡。琅琊便成了他们世代守望的故乡。1965年南京象山出土《王兴之夫妇墓志》上,清晰地写着祖籍“琅邪临沂都乡南仁里”,另外,王兴之的妹妹王丹虎的墓志、王建之及其妻子刘媚子墓志、南齐时期的王珪之的墓志以及绍兴出土的王羲之妻子郗璇墓志,也都有相同的记载。1958年在南京老虎山发现颜含后裔——— 颜綝、颜约、颜镇之、颜谦妇刘氏等人的家族墓群,碑志有云“琅琊颜谦妇刘氏”也是对家乡的记载。琅琊名族的子孙不论迁至建康,还是会稽,还是大江南北、世界各地,这种对故乡的眷恋是永恒的。

临沂人对琅琊这个曾经的名字感到无比的自豪。清道光六年,进士刘淑愈在《重修旗山寺释迦庙碑序》中写道:“余尝偕二三贤士大夫,登旗山之巅,慨然而动遐思:东望艾山,则柳毅神君传书处,又其东,抵琅琊,为汉武乡侯、晋王右军故里;转而北望,蒙山在焉,山之下郁郁乎、苍苍乎,是唐颜常山、颜鲁公三昆仲坟墓。苍松古柏,历历可数,非惟人杰,山亦有灵,假使诸先政而在,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刘淑愈站在费县旗山之上抒发怀古之思,艾山有《唐传奇》名篇柳毅为龙女传书的美丽神话故事,琅琊是诸葛亮、王羲之的故乡,孝悌里埋葬着颜真卿、颜杲卿,这真是人杰地灵的宝地,让人无比的自豪!

瑯琊,是历代临沂人守望的乡愁!

刘占召

来源:临沂日报

( 编辑: 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