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银雀文学奖参赛作品 | 我和我的祖国一起成长

在临沂客户端 2019-03-25 阅读次数: 2596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听到《我和我的祖国》这熟悉的旋律,都令我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息。就是这首歌,用激情飞越的曲调,唱出了全中华民族的心声。是啊!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一个炎黃子孙都有一颗挚诚的心,用自己的心声唱出一首优美的赞歌。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亲眼目睹了这些年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抚今追昔,不禁感叹,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今天这么好的日子!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吃的方面,过去大多数家庭都是“早晚喝粥,中午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那时候,生活简单,只求吃饱喝足,吃个咸蛋还要切成两半,买什么都离不开票证:粮票、油票、肉票、糖票……真的是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

记得我小时候,吃肉总喜欢吃肥肉,吃饭不喜欢吃粗粮。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能吃上肥肉,解解馋。那时候买肉都得凭票,快到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得排很长的队,抢着要买肥肉,就怕别人把肥肉买完了,因为人人肚里都缺油,肉架子上挂的多数都是一指厚的膘肉,谁能买到二指厚的膘肥肉那是天大的恩赐。因为那时用来炒菜的油很缺乏,所以很多人都要买肥肉炼油炒菜,那时候觉得最香的就是肥肉了。大白菜熬肥猪肉片炖粉条那是上好的菜,只有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才能吃到。记得我堂哥结婚那年,我才七岁,中午吃白面馒头和大白菜熬猪肉,那红白相间的猪肉片子,用筷子挑起来,忽闪忽闪地颤,看看就流口水,吃进口里香得流油,香得心里乐悠悠。那滋味我至今难忘。

转瞬间40多年过去了,现在去肉食市场瞧瞧,大多数是购买瘦肉的,过去抢不到手的肥肉全送到包子店饺子馆了。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开始追求饮食的质量。大家这才发现,老吃肥肉容易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病,于是,肥肉就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罪魁祸首。于是乎,人们避开肥肉而追求瘦肉。其实瘦肉受宠也是短暂的,如

今最走俏的是海货。但是若要深究,海货也不大可能一统天下。因为从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来看,主要是从单一到多元,从精细到粗放,应该说,这是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们从肥肉的得宠与失宠,亦可看出时代的变迁。从过去吃不上肉到今天吃腻了肉,国人吃肉的历史变迁,是民众生活改善的一个缩影。

常言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衣冠服饰是一个人等级身份文化品位的外在体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商品供应匮乏,色彩和样式单调。走在大街上,映入眼帘的是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记得小时候,最高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光能吃上平日吃不上的肥肉,还能穿上新衣服。那时的新衣服可金贵着哪!一般老百姓人家的孩子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服。大年初一,睡得朦朦胧胧的时候,就被大人叫醒,穿上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新衣服去拜年。那是母亲多少个夜晚,纺线织布做出来的土布棉线衣服,就像电影《小兵张嘎》里的嘎子穿的对襟粗布褂子,那可是纯手工、纯棉线,缀满浓浓母爱的衣服。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有纺线机,母亲晚上经常嗡嗡的纺线,就为过年给孩子穿上一身新衣服。

上个世纪70年代,非农业户口每人每月几尺布票,攒一年到春节,去供销社扯几米平面斜纹布(机制布),大人孩子每人做一身新衣服,那就是很奢侈的事了。孩子多的人家只能给老大做一身新衣服,老二、老三、老四只能捡着上面姐姐哥哥穿小的衣服,弟弟妹妹们能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就皆大欢喜了。平时有的贫困家庭的孩子穿着用化肥袋子改造的衣裤,一看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那不是笑话,那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事。

新时代新气象,现在走在大街上,人们的穿得五颜六色,更注重品位,还讲究衣着的美观得体大方。服装种类不断细化,年龄层次也逐渐拉开,人们的着装不断变化着,生活也发生着质的飞跃。就是我这从不赶时髦的老传统,也有了几身西装,什么“新郎”“红岭”“雅戈尔”,扎上领带,自觉年轻了几岁,精神得很。从过去过年才穿一身新衣服,到今天拥有几身名牌西装,普通老百姓穿着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房子是头等大事,国人素有先成家后立业之说,而房屋一直以来都是家的代名词。古时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今天已成为现实。

从我出生到八岁住的是老家的土坯平房,全家六口人挤住在五十平方米的老房子内,烧的是柴草,每次生火做饭,都是一屋子烟。正所谓:黑厨房,土灶台,一日三餐不离柴。那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人的居住现状。在那个时代,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是人们住房的普遍情况,能住上两室一厅的楼房几乎是普通百姓的梦想。

在住的方面,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刚刚才结婚时那段艰难的日子,那时候还在外租房,一间集厨房、卧室和客厅为一体的几十平方米的简易平房,用家具在中间隔开,右边凸出一块几平米为厨房,房顶上用小块平瓦铺盖,夜里时常听到猫在房顶上乱窜,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虽然用塑料桶或脸盆接水,但雨水滴答滴答的声响简直让人彻夜难眠。

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马上就要再次搬家了,搬进一百多平米的新楼房,小时候幻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了现实。各种家具齐全,有了独立的卫生间,能够在家里的浴缸里洗澡,真是舒服极了!

其实,不只是住房,从禁锢走向开放,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高铁将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移动支付让我们可以更加便利地买买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从温饱到小康,改革红利给老百姓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的步行,到早先的牛车驴车,到自行车,再到现在的汽车,高铁,无不体现出时代的进步。

我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农村公路很少,只有省道是柏油路,县道都是砂石路,农村街道都是泥土路,下雨时泥泞不堪,行走艰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还不发达,公路狭窄、车流稀少的情况下,我们出门总要赶班车。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回老家,当时市里长途汽车站的客车每天只有几个班次,所以我们每次回老家时都要起个大早,先排队买车票。车子也是一部老公交车,每个班次乘客总是挤得满满当当,冬天还好些,到了夏季,那汗臭味夹杂着其他怪味,熏得简直叫人窒息。去老家的路途虽然不是很遥远,但路况确实很差,全是黄泥巴路,车子跑起来像个醉汉似的,经常有人在车上头晕呕吐,我也落下了晕车的毛病,那段时光成了我一生中的永远记忆。

1987年参加工作后,我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同伴们都羡慕得不得了。过了几年,自行车被扔到了一边,摩托车、电动车开始普及,脚蹬变成了自动,节奏开始加快。现在我拥有自己的小汽车,周末兜风、旅游,带上老婆孩子,即刻就能出发,好不自在。

随着道路拓宽改造,随着交通车辆不断更新换代,人们出门相当便利,要经济实惠型的可以乘坐公交车,要赶时间的出门就可以打的。由于道路宽敞明亮,过去我回老家坐车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而现在仅用30多分钟就能顺利到达,这其中少了许多旅途颠簸和劳累。改革开放之前,私家车想都不敢想,而现在,春暖花开时节,去赏花休憩,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向诗与远方,成为了很多私家车主的假日选择,一到国定节假日,各大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从1949年到2019年,70年来祖国发展、人民生活的沧桑巨变并非一言半句就道得清说得尽,大到这70年间祖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珍贵瞬间,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点点滴滴都见证了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如今,当我们再次翻看过往的点点滴滴,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在这70年间,我们的衣食住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的确良”到“皮肤衣”,从“窝窝头”到“狗不理”,从“泥土坯房”到“摩天大厦”,从“出行全靠腿”到“飞机和高铁”。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在这70年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全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好。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和谐盛世,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会越来越美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姜宝兵

( 编辑: 宋青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