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临沂|挂门笺 落门笺 门笺里面全是年

在临沂客户端 2016-02-06 阅读次数: 46900


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民间艺人在刻制“金猴挂门笺”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挂门笺”属于民间刻纸,是中国民间工艺“三绝”之一,起源于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郯城“挂门笺”又称“挂门钱”“门吊子”“凿画”,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挂门笺是用五色纸凿刻、粘贴而成,每逢新春佳节,城乡家家户户门楣下迎风飘动的五彩缤纷的挂门笺,和春联、门画交相辉映,增添了节日气氛。


挂门笺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福

“挂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张乃苍随口哼出的一句民谣就反映了当地农民对门笺的美好寄托。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年57岁的张乃苍是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仅存的手工制作门笺的手工艺人。 


挂在们上,随风飘扬

一门五色全部套色镶嵌而成 看似简单但费时

门笺主要在春节和喜庆时张贴,一门是五张,结构为黄金律似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门笺的膛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膛子由花、鸟、龙、凤、鹿等纹样组成;再一类,门笺由图案衬托着吉祥的文字组成。如“万象(春)更新”,“欢度(福)新春”“吉庆(福)有余”等。

由于门笺悬挂在门楣下,要承受一定套拉,因此门笺和边框、穗子之间必须像网络样紧密相连。再加上构思巧妙,衔接自然,就使得门笺形成了富于线条韵律装饰特点的艺术风格。

张乃苍告诉记者,挂门笺看似简单却有10多道程序。全部采用凿刻方法产生,或精细、或古朴、均以挖补套色镶嵌而成。“整个过程,要刻、要换、要拼、要粘,太费神了。”张乃苍戴着老花镜,一边小刀一点点的刻纸,一边笑着说。


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樊埝村村民为俏销猴年市场的“吉祥猴”着色

曾经火爆一时 但逐渐被机械化生产取代

和其他大多数非遗不同,时至今日,挂门笺仍有广阔的市场,仍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而以丰富多彩见长的郯城“挂门笺”,也因此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

张乃仓告诉记者,从上世纪70年代末年到2000年,万高册村兴起了一批手工作坊,他们制作的挂门笺销往全国,“来订购的人多到踩坏门槛,他们有的拿不到货,就在附近住下,直到我们把挂门笺赶出来,拿到货他们才安心离开。那时候东三省到处可见我们的挂门笺。”张乃苍回忆道。

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村民陈飞在展示刻制“金猴挂门笺”

郯城 挂门笺顶峰时期是1980年前后,190多户的马头镇万高册村,仅春节前3个月就可生产挂门笺100多万门,产值达90余万元,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分作品还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但近年来,随着电脑化制作、机械化生产的振兴与发展,郯城手工刻凿的“挂门笺”正面临消失和后继乏人的危机。张乃苍说,机器做出来了挂门笺虽然粗糙,但速度快,成本低,只需输入图样,就能成批量生产,渐渐地,手工作坊就都倒闭了。“没有销路,就挣不到钱,做一天挂门笺劳神费力挣不了几十元,而在工地上打工,一天就一两百块,做这行的也越来越少了。”谈起挂门笺的现状,张乃苍摇头说道。


五颜六色的挂门笺十分喜庆

  艺人感叹: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虽然挂门笺的处境艰难,但申请非遗成功,无疑给张乃苍带来了一线曙光,张乃苍告诉记者,他越来越觉得,挂门笺不仅仅是一门营生,更是一门艺术,他最能体现民间的创造力。在他看来,挂门家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将挂门笺从原来的年货用品提升到艺术品,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我刚学艺的时候,挂门笺还很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颜色花样也越来越多。80年代我们最火的时候,正是因为,我们的挂门笺比别人的更漂亮,更有艺术性。”张乃苍分析道。


张乃苍(左一)在制作挂门笺

如今张乃苍又重新潜心研究挂门笺,并有很多创新之举,比如,创作了不少大幅挂门笺,比原来的更大气,内容也更丰富,挂门笺所呈现的内容也从简单的祝福语,转变为倡导时代精神,成为了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品。张乃苍的作品也因此屡获大奖。


一幅正在制作的挂门笺

张乃苍告诉记者,如今他更关心挂门笺的传承。目前他正筹建一个学屋,寒暑假教附近的孩子做挂门笺。“既然剪纸能上手工课,更具我们当地民间特色的挂门笺为什么不能,让娃娃们亲自动手体验挂门笺的制作过程,发现其中的乐趣,慢慢地领会其中的文化价值,是对这种民间老手艺最好的传承。”张乃苍笑着说。   文/王众 片/王众 房德华


张乃苍在教孩子们做挂门笺

五颜六色的挂门笺十分喜庆
 
张乃苍创作的福娃系列

( 编辑: 丁文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