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黄跃飞:治水报国 千库万塘“映”初心

在临沂客户端 2019-12-30 阅读次数: 7534

黄跃飞,1936年出生于安徽省濉溪县。1950年参加工作,治水兴利46年。46年来,黄跃飞跟随着治淮的脚步,从安徽老家来到沂蒙老区,在沂蒙大地的整山治水、治水兴利、库区移民工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4岁加入了治淮队伍,立志治水报国

1950年6月,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暴雨,并爆发百年罕见的大洪水,黄跃飞的家乡正处淮河腹地,到处一片汪洋。当时正在安徽省宿县联合中学上学的黄跃飞,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年仅14岁就报名加入了治淮大军。治淮的3年里,他和工友们一起,吃豆饼、喝稀饭、睡地铺,辗转濉河、唐河等大小11处治淮工地,亲身见证了治淮的伟大工程。

“治淮的第三年,我的家乡喜获大丰收,老百姓吃上了烙馍卷,喝上了香喷喷的大米稀饭。”黄跃飞回忆说,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水利工作者的奉献价值,内心充满了自豪和喜悦,并深刻认识到“治水”是造福子孙的千秋伟业。自那以后,黄跃飞立下了治水报国的誓言。

1953年,黄跃飞因在3年治淮工作中成绩突出,被保送至安徽淮河水利学校学习1年。“学校的老师都是全国知名的水利专家,我当时只有初中文化,学起来很吃力,全凭一腔求学报国的信念坚持。”黄跃飞说,一年的学习,为他一生从事水利工作奠定了思想和专业基础。

18岁离开家乡,治水脚步踏上沂蒙大地

在安徽淮河水利学校学习1年后,黄跃飞被分配到山东临沂基层水文站做技术员,这一年黄跃飞年仅18岁。“来临沂基层水文站工作后,我面临的第一次大考就是1957年爆发的那场洪水。”黄跃飞回忆起那次洪水,仍是情绪激动。1957年,沂沭河洪水泛滥,黄跃飞作为防汛水文队员,为了及时测定雨情、水情,凭一部电话,一件蓑衣、一条木船,闯入汹汹的激流,测量洪水流量与水位,抢到抗洪抢险的第一手资料。抗洪抢险过后,同事评价他是“敢摸阎王鼻子的人”。

也就是这次洪水过后,沂蒙大地掀起了“千库万塘锁蛟龙”的治水高潮。黄跃飞作为一名水利技术人员,加入了跋山水库的建设。寒风刺骨,高坡陡峻,看到大批民工推车运土,走走停停,黄跃飞很是着急。为了提高工效,负责工地质量检测的他,经常深入工地调查研究,最后提出了“增设和加宽坝前道路,试制人工循环拉坡器”的意见,被工地指挥部采纳并在工地推广。就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头,在临沂基层水文站工作的几年时间里,黄跃飞先后为当时的水利工作提出了22项改进建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0年如一日,心系库区移民安危

在黄跃飞的水利一生中,有一项工作是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干了30年的库区移民工作。从1960年冬天被抽调到费县水库救灾安置移民,到调入地区水利部门做水库移民工作,直到1990年。

为了库区千家万户移民早日得到妥善安置,他长年累月在库区涉水翻山。30年来,黄跃飞接待移民8000余人,骑着自行车或步行走访了40个库区,500多个移民村。

从事移民工作期间,黄跃飞还潜心于移民工作政策研究,起草过百余件有关移民生产生活的文件。1984年,他撰写的《改革移民制度几个问题的探讨》,被时任水利部部长回复称“意见很好”,并在《中国水利》原文刊登。同年12月初,黄跃飞被聘为“水利电力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水利工作46年来,黄跃飞以自己的专业技术、调查研究,为国家的水利建设建言献策。多年后,他把所提意见汇编成册,起名《百卷陈书建言档案》,凝聚起了老一代水利人对国计民生的深深思考。

临报融媒记者 张国蕊 王青

( 编辑: 全逸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