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迅 (临报融媒记者晓华 通讯员公丕栋)“同栽奉献树,共建初心林”。在第42个植树节来临之际,蒙阴县委向全县党员干部发出倡议,每人栽植一棵“奉献树”,大家共建一片“初心林”,让阳春时节的蒙阴,春草吐绿,杨柳绽芽,铺展一幅秀美清丽的生态画卷。
奇峰秀丽岱崮地貌
党员服务队义务植树让荒山披绿
“生态是最美的画卷,文明是最美的语言,党建是最有力的保障”。近年来,蒙阴县深入开展“万绿丛中党旗红”活动,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相融共进、互促提高的路子,成功创建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
党旗引领绿富美
2014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地处蒙山深处的垛庄镇椿树沟一播成名。随后,蒙阴县借势对椿树沟景区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改造提升,将其打造成集沂蒙民俗文化、传统美食体验、原生态慢谷生活为一体的休闲乡村旅游目的地,一举打响“椿树沟”旅游品牌,形成以孟良崮红色旅游为主导、椿树沟美食体验为特色的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的乡村休闲度假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垛庄镇椿树沟村
蒙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美起来的乡村振兴史。从当年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贫困县,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搞整山治水、荒山绿化;再到九十年代实施连片治理,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伴随着山水旧貌换新颜,老区干部群众认清认准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把“生态立县”战略一以贯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蒙阴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依据产业关联度,优化党组织设置,明确不同类型党支部工作职责,规范党员组织关系管理,重点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的富民党建模式,采取党员“能人”牵头型、村干部引领型、涉农部门领办型、基地园区带动型、龙头企业拉动型等模式,把党的组织建在绿色山川里、建在绿色新村中、建在绿色产业链上,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文明村党支部312个,依托生态工业园组建企业党支部25个、合作社党支部685个,涉及绿色农业、低碳工业和生态旅游等10多个门类,打响了“崮秀天下,世外桃源”“江北最美乡村”县域品牌。
腾龙崮下桃花盛开
为了加快绿色崛起步伐,夯实生态立县基础,蒙阴县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常流水不断线,按照“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模式,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峪,治一片、绿一片、富一片,10万多亩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每年新增造林2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8%,治理河流36条,实施建设湖泊治理项目216个,治理小流域6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8平方公里。同时,县里每年拿出近2亿元用来护山、增绿、治水。2019年在临沂市率先启动了林长制改革,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林长制管理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人专管。
护林员李万成上山植树
山水蝶变领路人
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需要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需要各级党组织的正确引领,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自觉主动参与。
位于岱崮深山区的獐子崮上,有个远近闻名的“山大王”----獐子崮家庭农场场长公茂田。34年的时光,他坚定开发绿化荒山的信念,弘扬艰苦奋斗的沂蒙精神,不畏艰险,植树造林、修路架电、打井引水,将昔日寸早不生的荒山变成瓜果飘香、林丰树茂的花果山,创造了青石板上造绿洲的奇迹。他耗费15年心血精心培育出的金田杏、油桃、扁桃等几十个特优品种,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近亿元。
蒙阴蜜桃走出国门
走进垛庄镇蒙河村,处处感受到“清歌小院四时花,美丽乡村是我家”,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村庄的巨变缘于全体村民大会讨论通过的《村规民约》,提出牛羊圈养、环境卫生等6条规章制度,既简洁又实用,村集体设立2万元奖励基金,以村小组为单位,凡是小组全体成员无违反规章制度的,每年为组内每名成员发放20元;有违反的,违反一条,扣罚该小组成员每人5元,有效激发了村民自主护林、管护家园的自觉性。
生态蒙阴美如画
生态家园,我来建设。为把党员作用体现到绿色发展的第一线,蒙阴县创新党员管理方法,开展了“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我承诺”活动,将生态经济、生态设施、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议定承诺事项,层层签订责任书列入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广大党员干部争当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排头兵,争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服务员,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队”,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实际行动治脏、治乱,增绿、护绿。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生态公益林管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机制落实,推动“大地披绿”向“心中播绿”延伸,大到一面山坡、一条河流,小到一棵树、一块石、一只野生动物,都用严格的制度保护起来,一点一滴把生态理念刻印到头脑中。桃墟镇前城村有被誉为“北方红木”的楸树5000余棵,树龄30年左右,每棵市场价值过万元,两委干部说,树是“命根子”,再穷不能砍。
依托“蒙山讲坛”,蒙阴县每年都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党员干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每年在村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轮训中,都开设生态文明课程。2018年成立沂蒙乡村振兴学院,累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2万人次。组织部门借势推动,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固定学习日、主题党日的重要内容,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当好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如今的蒙阴大地,处处呈现出“村在林中、人在绿中,乡乡文明、村村和谐、家家增收、户户优美”的生动景象。
绿色生态惠民生
红日出林海,春光追鸟音。每当听到松涛阵阵、百鸟和鸣,李万成的脸上总会洋溢出满足的笑容。他,是常路镇西下庄村的一名普通护林员,40年来,靠一把镢头、一把锨、一副水挑,不畏严寒酷暑,日复一日造绿、守绿、护绿,在石头缝里凿出一个个树坑,栽上一棵棵树苗,使上千亩荒山披上了绿装,造出了一片碧绿苍翠的林海。他常说:“我啥也不图,就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
岱崮镇马子石沟村如画的生态环境
2004年以前岱崮镇马子石沟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乱村,“山光秃秃、地薄溜溜,靠天吃饭、土地刨食”。全村面积4060亩,90%是山岭薄地,人均耕地面积0.5亩,村集体外债47万元。支部书记闫士照任职以来,30多年如一日,带领党员群众肩挑手提、挖石填土,硬是在2600亩荒山上栽植侧柏30余万棵,全村植被覆盖率达90%,并相继建设了观光农业生态园,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引导村民办起了养蝎园、蜜蜂园。群众年收入突破17000元,集体年收入40多万元,绿色生态真正变成了村庄发展和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紧靠蒙山的百泉峪村,原来有一个听来悚然的名字---狼虎峪村,由此可以想象出过去的村庄条件有多么的恶劣,百姓生活有多么困难。如今的百泉峪村,山环水绕,绿浓红艳,风景如画。整洁宽阔的柏油路边,山泉汩汩涌流。登高远望,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幢幢别墅式民宿鳞次栉比,农家院里月季飘香,欢声笑语……
山水相依,丛林别墅中的百泉峪村
山村巨变缘于念活山水经。村党支部书记方国明介绍,几十年前提出要上山种树的时候,遭到了村民的一致反对:“植树造林没什么收入,赔本的买卖俺们不干。”群众不认识不支持,方国明就带着党员和家人先行上阵,一干就坚持了十几年,先后植树造林1200亩。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良好的生态催生了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以前种果树、养生猪,一年赚不了几千块钱。现在办农家乐,每年能赚20万元,原来只能在电视里见的小洋楼也盖起来了。”百泉峪村民李宗梅开心地说。
美丽樱之崮田园综合体
绿水青山只有变成金山银山,才能让群众看到希望有奔头。蒙阴县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融合发展,构建“兔-沼-果”循环链条,发展优质果园100万亩,其中蜜桃65万亩、年产量23.5亿斤,“蒙阴蜜桃”品牌价值266亿元,江浙沪市场“三个鲜桃两个来自蒙阴”;长毛兔存栏600万只,年产兔毛4000吨,占全国30%。构建“果-菌-肥”循环链条,建成香菇种植基地1500亩,年产菌棒1000万棒,80%出口日韩市场,正在向香菇酱、切片、多糖提取等精深加工领域迈进。构建“农-工-贸”循环链条,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欢乐家食品公司年加工果品20万吨。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大力推广“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模式,构筑“农业新六产”,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耕变体验、空气变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