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寻迹 | 琅琊郡与琅琊国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6-03 阅读次数: 42574

琅琊,古作琅邪,后亦作琅玡,今作琅琊。

琅琊郡和琅琊国的形成有着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最早提到琅琊的是《管子·戒》。琅琊有时又指琅琊台、琅琊邑。春秋时期,齐国置琅琊邑。秦朝时期,琅琊作为郡登上历史舞台。琅琊作为国名,则与东汉时期的光武帝刘秀有关。如今兰山境内的临沂城,当时为琅琊国的开阳县治所,临沂启阳故城则于公元前492年始建。

⒈ 琅琊郡

琅琊作为郡,于秦朝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秦朝统一全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琅琊郡就是秦朝36郡之一。关于36郡的名称,并不见于《史记》本文。裴骃的《史记集解》认为36郡就是指三川、河东、南阳、南郡、琅琊、齐郡等35郡,与内史为36郡。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4郡,共40郡。

以上记载说明,秦朝将战国时期的齐国一分为二,分为齐郡和琅琊郡。琅琊郡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关于琅琊郡的具体位置及所辖区域,《汉书·地理志》认为,琅琊郡,在秦朝设置,王莽曰填夷,隶属于徐州,有228960户,人口1079100人,有51县。由此可以看出,秦朝,琅琊郡治琅琊县(治所在山东青岛琅琊镇夏河城),辖今山东省东南部。西汉曾治东武(今属山东诸诚),领51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临沂市区以东、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莲、赣榆及黄岛等地,属徐州刺史部(今临沂郯城)。东汉初年曾在莒县,此后均在临沂境内。东汉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封子刘京为琅琊王,琅琊郡改为琅琊国,建都于莒(今山东莒县城阳镇)。建初五年琅琊国移都开阳(今临沂市区),领13县。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杀琅琊王刘熙,国除为郡。今临沂兰山、青岛黄岛等地尚拥有较多琅琊文化遗存遗迹,现琅琊已成为山东省临沂市的别称。秦代至两汉期间,琅琊郡、县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披山衔海,地处要冲。先后封藩建国于琅琊郡地的有20余处,成为这个历史阶段最为繁华富庶的郡县之一。秦代琅琊郡的设立以及两汉琅琊郡的延续,对于琅琊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造就了琅琊文化空前的繁荣发展。

⒉ 琅琊国

琅琊作为国名,则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分封藩王,改郡为国。建武十五年,刘秀封儿子刘京为琅琊公,事隔两年,于建武十七年,晋升刘京为琅琊王,改琅琊郡为琅琊国。建国都于莒,遗址在今山东省莒县城阳镇莒国故城。至此,“琅琊”一词在诸城一带由山名而县名、郡名、国名演变而来。而“琅琊”也成为临沂古地名中最响亮的一个,而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历史变迁的色彩。

如今的临沂城,当时为琅琊国的开阳县治所,因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物阜民丰而民聚,俗敦礼让,人无争斗,犹有古风,深得琅琊王刘京的钟爱。同时,当时的琅琊国都城阳,虽然宫殿豪华,富丽堂皇,但琅琊王刘京很迷信求神问卜,他几次到景王祠去求签问卜,得到的回答都是城阳的宫殿选的风水不好,住在里面不吉利。于是在东汉章帝建初五年,琅琊孝王刘京上书章帝,请求将国都迁到开阳,情愿把琅琊国所属的华、盖、南武阳、厚邱、赣榆5个县,换取当时属东海郡的开阳(今山东临沂城)和临沂(今兰山诸葛城)。经过章帝恩准,从此,刘京由莒迁都开阳。至此,琅琊作为古地名来到了临沂。

开阳城成了琅琊王的国都。从刘京至刘容,共传六世。二世琅琊夷王刘宇,建初七年继位,建初二十年薨;三世琅琊恭王刘寿,永初七年继位,永初十七年薨;四世琅琊贞王刘尊,延光二年继位,延光十八年薨;五世琅琊安王刘据,永和五年继位,永和四十七年薨;六世琅琊顺王刘容,初平元年继位,初平八年薨。141年,国绝,献帝建安十一年,曹操复立刘容之子刘熙为琅琊王,又过了11年,被诛,国除。从刘京受封至最后国除,共177年,从迁都开阳算起共136年,时间不算短暂。在此期间,“琅琊”成为临沂的专称。

作者:临大文

( 编辑: 全逸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