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轶事 | 韦家巷,蒙古人后裔的迁徙足迹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6-22 阅读次数: 37835

韦家巷,兰山区义堂镇的一个普通村庄,村民大部分姓韦,他们都是明代沂州卫指挥同知韦端的后代。他们的“韦”姓,来自皇帝的赐姓,本身实际上是蒙古人察罕贴木尔的后代。那么他们是如何从蒙古高原走到沂州卫,又来到田野乡间呢?

1、世袭沂州卫

在韦家巷,有一个特殊的姓氏——韦姓。沂州韦姓主要分布在兰山区义堂镇韦家巷和方城镇韦家寨,两地韦姓为同一祖先。说这个姓氏特殊,因为他们本是蒙古人,原籍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始祖察罕贴木尔,于洪武二十一年入明,为燕山中护卫军。他的儿子哈那刺海,跟随燕王朱棣征战南北,战功显赫,得世袭职,为指挥同知,未赴任即阵亡。他的长子脱火赤病故,次子保僧袭职,赐韦姓,至此以下,这个家族以韦为姓。五世以前均葬于北京城外。

韦姓到沂州的时间,是明代成化十八年正月初六,也就是从韦姓第五代韦端到沂州任指挥同知的时间开始。其实,到沂州来的蒙古人后裔并非只有韦姓,像虞姓、律姓、相姓等姓氏的祖先也是蒙古人,他们成为沂蒙人,甚至比很多山西洪洞的移民都要早,这与明代的卫所制度有关。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兵制,采用卫所制度。军户世袭、卫所编制体系和军屯构成了卫所制的主要特色。其目的是以世袭军士保证兵源充足。按卫所单位,根据战略部署分散戍屯,以保证及时抗御外来侵扰,军队就地屯田自给,以减轻国家养兵的负担。一般以5600人为1卫,设指挥使等官;指挥使为卫所一级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2人(副长官,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下面还有千户、百户等。从卫指挥使到百户等卫所军官,都是世袭,称“世官”。

当时的沂州卫情况如何呢?据明《沂州府志》记载,沂州卫于洪武四年初设守御千户所,五年升为卫,设指挥使二员,指挥同知四员,指挥佥事六员,卫镇抚二员,左所千户五员,百户十员;右所千户两员,百户三员;中所千户二员,百户七员;前所百户六员,百户四员,总旗二名,卫经历若干。

2、家人失散之谜

韦端夫人苗氏,韦氏族人尊称其为“后续苗氏太太”。为什么要注明是后续,这里还有一个故事。韦端至沂州任职后,只带了长子韦英。后来通知家人到沂州,但很长时间也没有接到家人回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从此失去联系。后来,韦端又娶妻苗氏,但在祠堂的牌位摆放上,还是给失踪的结发之妻留下位置,苗氏的位置稍远一些。

韦端家人失踪之谜,最后由一个河南来的韦姓生意人解开。这个人来到韦家巷,因为是同姓的缘故,觉得很亲切,就到了韦氏祠堂看了一下,发现最早来的老太爷旁边有个空位,没有老太奶奶,而他们当地的祠堂里只有老太奶奶的牌位,却没有老太爷的牌位,两边的家庭迁徙传说一对照,原来是一家人。这才知道当年老太爷没有接到老太奶奶,是跑报的人报错了地方,一家人到了河南,结果没找到韦端,也没有了盘缠,就在当地安家落户了,从此一家人天各一方。

据说河南一带的韦姓人也很多。1982年朱保修铁路时,就有一个从河南省来的韦姓人,韦家巷的老人和他聊起来,两人都是21世,相谈甚欢。在临沂城区、河东、曲阜、兖州一带也有韦姓人分布。

3、婆媳节妇的辛酸史

民国《韦氏族谱》共五卷,其中族谱三卷、家训一卷、《韦氏双节文抄》一卷。《韦氏双节文抄》是颂扬韦家两位节妇的诗文汇编。

韦氏双节指的是婆媳俩。婆婆是韦官的妻子,是明都察院御史、太子太保王璟的孙女;媳妇是韦守智之妻,沂州卫副千户王言之女。

婆婆王氏虽出身名门望族,但生活朴素。她十五岁嫁到韦家,丈夫病故时,儿子刚刚满月,她抱着孩子在灵柩旁边日夜哭泣,想以死殉节,婆婆魏氏命人严加看守,并劝她如果她死了,则婆婆无人奉养,孩子无人抚养,直接影响了韦氏的血脉传承。于是王氏放弃殉节念头,家贫无以为继,她就变卖家产奉送婆婆。后来沂州卫的官员可怜这一家人,请求上司给予救济,一家人始得正常生活。

媳妇王氏,丈夫韦守智虽然承袭沂州卫指挥同知,但体弱不胜军旅劳顿,得病七年,俸禄不高,还不够他吃药的,二十四岁即病逝。生病期间,王氏衣不解带日夜侍奉。韦守智知道妻子性情刚烈,怕她以身殉节,就以老母幼子托付于她。韦守智去世后,王氏拿着丈夫留下的素帕五天不吃不喝,婆婆怕她寻短见,便把帕子夺下藏起来,乡人为此留有“素丝原自许,红粉为谁颜”诗句。在婆婆的规劝下,王氏做女红换钱侍养一家老小,保韦家血脉传承。

婆媳两代贞烈,沂州庠生共同推举为姑妇双节,各赐匾额。

4、韦祚兴不为清朝臣

韦祚兴是韦氏家族的一个重要人物。父亲名韦儆弦,由武进士累官至中都留守司副留守。韦祚兴继续袭职。民国《临沂县志》中有韦祚兴的传记,《韦氏族谱》中记载更为详细。韦祚兴,字晏虹,号心耕。明末,北京失陷,韦祚兴与其他将领率乡兵护守城池,崇祯十七年六月,韦祚兴破敌于娘娘庙,民众得以安全。明南都建立,封他为游击将军。九月,清兵镇沂州。清军官员奏报授韦祚兴沂营游击,后来奏请让韦祚兴为都司,管理沂营事务。不过,韦祚兴不愿做清朝官员,他以历经沧桑为由推辞不就,解甲归田,侍奉双亲。在朱保村建别墅,栽花种竹,过起田园生话。韦祚兴子孙蕃盛,多居住在朱保,今韦家巷社区一带的韦姓人,都是他的后人。过去,韦家巷还有跑马场、上马石等古迹。

其实,韦氏从沂州迁出,第一站并不是韦家巷。在义堂镇驻地北有个叫韦屯的地方,这里虽叫韦屯,却无韦姓人,只有一口井称为韦家井。原来,韦姓曾在韦屯住过,虽然韦祚兴淡出官场,但在当地仍有较高的声望,过往的官员经常来拜访,时间长了,可能他厌倦了这种生活,于是就迁到了涑河岸边,落个清静。这里慢慢形成村落,称之为韦家巷。

韦祚兴解甲归田后,绝口不言带兵为官之事,别人问他,也是笑而不答。韦祚兴虽是武人,却能舞文弄黑文,擅长书画,与义堂进士王埙、琅琊宋氏进士宋之普、宋之韩等沂州名士来往密切。他们在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赋,这样过了四十多年。在他过生日时,他的文友们作诗献寿,好不热闹。他著有《韦氏家训》、《肖园记事》、《偶得言》、《自治录》及传记诗集等。

韦祚兴的曾长孙韦曾望,曾随苏州学者何焯读书,天资聪颖、性格率直、好义气,常常周济困穷之人,劝人读书为善。

韦祚兴护守沂郡时,他的族弟韦德兴协力相助。韦祚兴在朱保营建别墅,韦德兴也在朱保安家。后来,韦德兴由朱保迁方城居住,今方城镇韦家寨韦姓人即他的后人,属韦氏三房。

在韦家寨的祖林里,仍保存着清代的石碑,记载着这一家族的人口发展,也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变迁。

作者:杨东霞

( 编辑: 全逸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