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寻迹 | 书香文脉话岳庄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6-24 阅读次数: 22273

岳庄位于沂水县黄山铺镇驻地西南2.5公里处,全村2097口人,在全镇48个行政村中列第二位。相传北宋时期,岳姓来此始居。元末明初,孙、张、段等姓氏陆续来居,因岳姓始居,故名岳庄。岳庄村北依九顶莲花山,南临胜利河,河南岸不远处为黄石山,村庄东西两侧均为低缓的漫坡,从高处俯瞰,正处在一盆地中心的小岭上,村民称这样的地势为“元宝地”。如今的岳庄与周围村庄并无二致,但翻看该村的近代史,岳庄又有太多的与众不同。那些颇具特质的文化符号,展示着一个山村往昔的荣耀,让人为之感慨。

一、山乡的小行政中心

岳庄村土地宽阔。解放前,黄山铺以南的许多土地都归属该村。村西一公里处的马家河子原来也隶属于该村(1947年分离出去)。县城以西龙家圈街道的大埠岭、金鸡埠、马荒都有岳庄张氏大户的“飞地”,岳庄本村的四户王姓人家在那里耕种,后来在金鸡埠村落户。解放以后,仍在马荒洼有“飞地”十五六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岳庄生产队的社员们还去马荒洼种地,因相距十几公里实在不方便,村里渐渐放弃了这些土地的管理和所有权。经过几次分割,岳庄村现在还有2300多亩耕地。

解放初期的岳庄村显得比较阔气。这是因为村庄人口比较多,村里曾有许多大户人家,经济比较富裕,文化底蕴丰厚,还有一处颇具规模的小学堂。基于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山人民公社在这里设置了岳庄管理区。

当时的管理区办公室在村北部(今村委大院东南),是个占地一亩多的院子,有五六间办公室,岳庄村民王春景专门在那里守候电话机。管理区以西,分布着一处卫生室,一处中学,一处铁木业社,一处屠宰场。村南还有一处规模较大的供销社门市部,每天街上人来人往,相当繁荣。

岳庄村人文化生活丰富。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担任民办教师的张山吉牵头,组织村民成立了一个戏班子,有二三十名村民参与其中,学会了很多古装戏曲。农闲时候,隔三差五在村里演出,更增添了几分热闹。

岳庄立村时间久远,有物证存在。村庄大街上曾有三棵古老的国槐,即人们所说的“立村槐”。最大的一棵古槐在今村委大院以南300米处,4个人都合抱不过来。解放初期入合作社时,被村里民兵砍伐掉,用于夜间站岗烧柴取暖,据说伐树时锯下来的分枝都比水桶还粗,古槐劈开的木柴烧了整整一个冬天。

二、民国张氏“五大门”

民国时期,说起岳庄“五大门”,方圆几十里人尽皆知。岳庄张氏在清代即成为村庄的大姓,张家克勤克俭、忠厚传家,渐渐家道中兴,到清末,形成了家境殷实的张氏“五大门”。

“五大门”系张氏五个叔伯兄弟:张文丰、张文桂、张文楼及另兄弟二人(姓名失记),兄弟五人名下共有土地千余亩。其中张文丰最富有,拥有400多亩土地。

当时岳庄村共有二三百户人家,七八百口人,分为前街和后街,前街居民多是穷苦人家,雇农佃户;后街(今村委大院以南,前街十字路以北)则主要是张家“五大门”,这片建筑占地四五十亩,有房屋百余间,房子多是四面青砖立柱、中间土坯、檐哨鱼鳞瓦的草房,较之一般人家的房子略显阔气,但张氏“五大门”在衣食住行上依旧节俭和低调。为防止匪患,“五大门”出资修建了防御外来劫掠的圩墙。圩墙外为青石垒砌,内用夯土筑成,宽80多公分,高丈余,长900多米,有东、西、北三个大门,圩墙上分布5个炮台和一座更鼓楼,将整个村庄包围起来,为百姓带来安全。这在当时花费不小,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张氏“五大门”作为耕读世家,重视家风传承。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张善人”张熙恒即是“五大门”之一张文桂之子。张熙恒一生积德行善,仗义疏财,修桥补路,助学建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已将自己名下的二百亩地陆续卖掉,万贯家财散得一干二净。在黄山铺镇驻地邮政局附近,百姓曾自发为张熙恒立的“善人碑”,上书“舍生取义”的字样,概括评价了“张善人”善良侠义的一生。

张氏“五大门”后人有着很高的思想觉悟,他们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向往光明,成为当时这一带最早觉醒的革命者,成为张氏家族的骄傲。 诗书继世的“五大门”,家中藏书颇丰。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其家族的文物藏书被国民党官兵毁坏一空。 当时,我八路军队伍为保护张家的这些文物书籍,提前于夜间与张氏家人一道,偷偷将这些物品转移到村西角的一间小屋里,没想到还是让国民党队伍给搜查出来,将几大箱子古书搬到屋外,有懂行的国民党兵,从中捡出一些重要的随身带走,其余的扬撒了一地,连门前的水汪里都扔满了书籍,张氏家谱也就此丢失,让张氏后人痛惜不已。

三、山村红色记忆

日本鬼子在黄山铺安上据点后,近在咫尺的岳庄村成为敌占区,鬼子带着汉奸常去那里抢掠骚扰,让老百姓愤恨不已。

据说,鬼子在建黄山铺据点之前,曾看中了岳庄村高大坚固的圩墙,打算利用现成的围墙构筑工事,后来权衡一番,还是放弃了。一是因为岳庄不在交通要道上,队伍行动不便;二是岳庄村地处小盆地,这样的地形易攻难守。

虽然在日本鬼子重点关注的视野里,但岳庄的革命火焰还是不可遏制地燃烧起来,尤其是村里的一批热血青年加入大众日报社后,这里的爱国救亡行动更加活跃,村里的张社东(解放后在济南、上海等地工作,逝世后葬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早早参加了八路军,平时多在院东头的虎崖、碌碡岔一带活动,也常回岳庄村搜集情报,二十岁出头就担任了连长职务。岳庄村自此先后有十七八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成立前党员较多的村庄。

由于岳庄村群众基础好,也相对富裕,我八路军队伍常常过来筹措给养。从西南乡过来的八路军工作人员都是半夜三更进入围墙,身着便衣,在交换了情报后带上粮食,趁着夜色匆匆撤离。

1944年解放沂水城前夕,中共沂水县委迁往岳庄村,为解放沂水城作相关准备。迁驻不久,先拔掉了黄山铺的鬼子据点。时任沂水(时名沂中县)县委书记的刘夏峰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沂水党史资料第三辑》1986年出版)。他回忆,县委迁住岳庄解放沂水城后,主要工作是组织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动员参军。在生产方面,县委机关干部每周两天在岳庄村参加劳动,由于组织发动得力,这年全县获得了好收成。县委和县政府于秋后在岳庄召开了全县劳动模范大会,会上奖励了许多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品有耕牛、毛驴、犁耙、纺线车等。在动员参军方面,1994年冬搞了一次,全县青年参军2500余人。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又搞了一次,全县参军3000余人,获山东省第一名,其中岳庄村一次动员参军一个子弟兵连,有150多人,在全县出了名。那次动员参军地点是在村东“大东林”里,村里的青年人纷纷报名,场面十分热烈。从这些回忆可以看出,当时的岳庄,称得上是个红色根据地。

经过战争洗礼,岳庄走出的这批年轻人,有7人负伤致残,10人为国捐躯。有许多人解放后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黄山铺镇政府曾作过一次统计,岳庄处级以上的老干部有23个。

岳庄围子是1947年解放军拆除的。当时是为了防止国民党部队在此构筑工事。张熙建记得是在夜间,队伍带着村里的干部,趁着月黑风高动手,出于保密,不能爆破,只能用镢头、铁锹一点一点抠墙基。费了好大的劲,才将围墙拆除一些,仍有残墙立在那里。解放后加入合作社之前,村里将残墙一段一段分给个人拆除,有人盖房也到围墙上取石头,慢慢地,曾经很有气势的围墙被夷为平地,没了踪影。

故园寻旧梦,沧桑故事多。百年时光逝去,山村换了人间,岳庄归于平静,但那些曾经的过往,像颗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在岁月长河里熠熠闪光。

作者:刘振良

( 编辑: 全逸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