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名士 | 琅琊王氏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6-30 阅读次数: 50291

琅琊的世家大族,在汉唐之间要数王氏家族。琅琊王氏,比较早的有秦代王翦。东汉末年,琅琊王氏打破沉寂,重新崛起。琅琊王氏作为官宦大族的代表,显然深刻地懂得从政可以获得俸禄,以解决生活和生存的实际问题,同时又可以通过治国安民,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王祥,是琅琊王氏的标志性人物。他历经汉、魏、晋三朝,处三公之位,权高位重,但为人谨慎,从不骄奢。

1、世家大族——琅琊王氏

琅琊世家大族,在汉唐之间要数王氏家族。这个家族,奠基于西汉王吉,以服务社会政治为第一要务,以王氏青箱学为特有家学和处世哲学,将家族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与时卷舒,从而在汉唐间鼎盛一时。

琅琊王氏,比较早的有秦代王翦。王翦一生武略过人,鞍马劳顿,征战无数,战胜攻克,勇而多谋,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杀伐无度的战国时代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仁义为怀,力避暴虐。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一直为世人所尊崇,是战国名将中最有成就的人。

王翦之子王贲和孙子王离也能承启家业,继续为秦国服务。但是,王氏家族中的人,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武将虽能保家卫国,但毕竟以杀伐为业,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且,少有常胜善终之人,要么死于征战之中,大将不离阵头亡;要么狡兔死走狗烹。就王翦而言,虽然当世功成名就,但其子孙却难逃战败被俘的厄运,甚至王离之子王元不得不避乱琅琊。

汉初,王元在政治上难有作为,但王氏家族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默默地奋斗积累,随着汉代社会的安定和制度的逐渐完善,四世孙王吉迁到琅琊。他因好学明经而被郡吏举孝廉,官至谏议大夫。其子王骏、孙王崇继承家学传统,百尺高竿更进一步,皆封侯并荣登三公之位。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氏家族痛定思痛,一改祖先王离的从武之路,选择文职,以经学起家,这就为琅琊王氏埋下了重文轻武的种子。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王崇为避政祸,辞大司空而就封国,一年后被侍婢毒死。其后,贤达文士多退隐山林,故整个家族陷入百年的低潮期。

东汉末年,琅琊王氏打破沉寂,重新崛起。王仁官至青州刺史,其子王睿为荆州刺史。但此时的王氏仍旧重文轻武,后来由于王睿的被害,他们才不得不重新思考武职在乱世中的价值。王氏族人开始谋取兵权,例如王雄就是如此。《三国志》载王雄“天性良固,果而有谋,历试三县,政成人和”。其子王浑任凉州刺史,王乂任平北将军,从此开始了在仕途上的文武并重的选择取向。

琅琊王氏作为官宦大族的代表,显然深刻地懂得从政可以获得俸禄,以解决生活和生存的实际问题,同时又可以通过治国安民,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因而,在国家政权体制内获取官职,履行职责,关系其作为官僚家庭和世家大族能否继续拥有自己已经取得的地位并不断向更高处发展的问题。琅琊王氏相继绵延近千年,并不断地在险恶的仕宦道路上屡有辉煌,就在于他们廉洁从政,从来或很少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个人私利。他们的为政经验,世代传承,并不断加以研究和进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王氏青箱学”,并不断地将这种学说加以发扬光大,进而利用在现实的仕宦实践之中。

这一家族,清俭持家,安贫守素,得之有道,取之有义,可以得可以不得则不得,可以取可以不取则不取,即使是对君主的赏赐也尽可能不取。就是这种优良的家风,形成了在官场中廉洁奉公的行政风格,显然这是保持其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

2、王氏家族的文化名人

琅琊王氏的奠基人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为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王吉少年时就十分好学,通晓五经。西汉时解释《春秋》的经文著作《邹氏传》被称为“有书无师”,而王吉是唯一能讲《邹氏传》的人。汉宣帝时,王吉被征为太常博士。他一生廉洁清正,年轻时举孝廉,对待不义之财视如粪土。他少时在长安学习,邻居家有一颗枣树延伸到他家院里。有一次,他的妻子摘取了邻居家的枣子给他吃,他非常生气,便要休妻。他的邻居得知此事,要砍枣树,被人劝阻。王吉被人几经劝说才接回妻子。因此当时流传着“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佳话。汉昭帝时,王吉充任昌邑王中尉,他为官清廉,敢于直谏。昌邑王刘贺贪酒好色,喜欢游猎,不问政事,百姓怨声载道,王吉经常直言劝谏。后来,即帝位仅仅27天的刘贺被废时,只有王吉和龚遂因为忠谏免于死罪。他为官清廉,又“好车马衣服”。《汉书·王吉传》称其:“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不蓄积余财。去位家居,亦布衣蔬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68页]。”

王骏(?—公元前14年),王吉的儿子,他早年由父亲介绍,随梁丘贺学《易》,对《鲁论语》有深刻研究,著有解释《鲁论》的《鲁王骏说》20篇。因才能出众,经光禄勋匡衡推荐而出仕,历任谏大夫、赵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在任职期间,逐渐显露名声。赵广汉、张敝、王尊、王章都曾担任过京兆尹,而且都颇有政绩,所以当时京师流传:“前有赵张,后有三王”。王骏秉承廉洁清素家风,亦以清廉闻名。他辞官还家时,家产不过一箱衣物,居家过日子,厉行节约,不厌糟糠,布衣蔬食,其廉洁,让天下人信服。王骏有两个儿子:王崇和王游。其中王崇在汉哀帝时任御史大夫。

王祥(185—269),更是琅琊王氏的标志性人物。他历经汉、魏、晋三朝,处三公之位,权高位重,但为人谨慎,从不骄奢。史载他高洁清素,甚至到了家无宅宇的地步。晚年时,乞骸骨,致仕以归,留下了著名的《戒子孙遗令》,被后世子孙奉为家训,世代遵守。遗令中反复嘱咐子孙对待他的丧事要俭约,不要繁琐的送葬仪式,不要铺张浪费,不要过分悲伤,更不要以行孝为名而招摇撞骗,欺世盗名。他在遗令中还立下了著名的“五德”,就是“言及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亲亲,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要求子孙牢记遵守。这种传统的家风,对后代影响很大。王氏后人认真执行王祥的遗嘱,严格按遗嘱办丧,以至于门无杂吊之宾,而且都将“五德”作为安身立命的原则和处事哲学,这就是琅琊王氏族人长盛不衰的秘密。特别是遇钱财“让于他人而不占有”的教导,使琅琊王氏族人深谙“廉洁从政”的价值,从而形成代代相传的家风,最终成就了家族的辉煌。

作者:临大文

( 编辑: 全逸先)
相关新闻